7月1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关注版以《释放乡土人才发展红利——解码江苏“三带两助”行动计划》为题,整版报道我省实施“三带两助”行动计划,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情况。现全文转发:
【原编者按】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7年,江苏省启动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2020年又新添“两助”,从省级层面到各设区市,全省各地都把乡土人才作为发展乡村产业、决战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支持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办企业、兴实业,带头传承技艺,引领文化兴村,助力乡村振兴。江苏怎么破解农村缺人才的困境,促使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涌现?怎样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使传统产业插上产业化发展的“翅膀”,释放发展大能量?本期《关注》,我们一起探寻答案。
破解发展动能之困——党建引领、高位推动,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一根丝线,蕴含多大能量?
配上一双巧手,“乱针绣”成为江苏宝应县鲁垛镇不折不扣的富民产业,如今家家做女红、户户有针工,全镇300多贫困户由此走上脱贫致富路。该县乱针绣人才朱军成、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携手四千绣娘,飞针走线绣出亿元产业。
在江苏,还有小龙虾、大闸蟹、紫砂陶艺、水晶雕刻等一批响当当的产业,传承了技艺、带富了群众、振兴了乡村。产业兴隆背后有同一个密码: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2017年8月,江苏启动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将乡土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布局,系统谋划、统筹实施、持续推进。2020年将其完善为“三带两助”,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乡土人才释放发展能量。
“就是要破解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乡土人才摆上乡村‘第一资源’战略地位,破解政策支持不到位、推进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以乡土人才引领乡村振兴。”江苏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此,江苏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工作机制,打通成长通道,加强对乡土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让有为乡土人才真正成为带富“领头羊”。
各地各部门对乡土人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省人社厅首次开展乡土人才高级职称评审,产生135名“教授级”乡土人才;镇江将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列入书记项目,构建三级“书记抓”体系;连云港由市领导带头结对联系乡土人才,对政治成熟、贡献突出、带动力强的积极推荐吸纳;苏州吴中区以党建+人才、支部+合作社等推动14000多名能人党员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前不久,宿迁市杉荷园社区党委副书记赵跃卖完合作社的草莓,又一头扎进了西瓜销售。2017年以来,像赵跃这样在宿迁“返乡兴村计划”中回乡就业的大学生有3100多名,1400个村(居)集聚了一批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村干”。宿迁同时拓展“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目前已有539名村书记、2000余名乡土人才创办、领办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直接带动近2万名群众就业。
范泽锋被称作“紫砂大师书记”,因为他不仅是一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有着300多年制陶历史的宜兴市西望村的党总支书记,肩负带富全村的使命。他建起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使传统家庭制陶业插上了规范运营的“翅膀”,入社农户达到356户,年交易额近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0万元。
在江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原因就在于加强党建引领,广泛凝聚力量,提供干事舞台,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实现了“用好一位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破解人难引、智难留——多渠道引、全方位育,涵养乡土人才蓄水池
从小玩在地头、长在田间,2011年大学毕业后,谈剑波回到家乡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创办常洛果品。尽管有满腔热情,但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创业头两年,各种压力扑面而来。
“好在,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我这样的‘新农人’,多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田间课堂、大棚课堂、库房课堂等,帮我增强了创业兴业能力。”谈剑波感慨。如今,他成为常州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合作社带动全镇800多农户、2000多亩田地实施科学规范种植,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乡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的现象,是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紧迫问题。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乡土人才队伍增量又增值,方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一方面,江苏各地加大引才力度,通过乡情吸纳、政策招引,线上推荐、线下走访等多渠道挖掘能人,充实乡土人才蓄水池。省级层面评选支持“三带”名人443名、“三带”能手1046名、“三带”新秀3042名,带动市县评选支持活跃在民间基层、掌握特长技艺的乡土人才5万多名。
连云港坚持本土挖潜和外地回流相结合,依据能工巧匠、种养高手、致富能人等分类建档,纳入市级“乡土人才库”培养4388人,吸引10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兴化市打破年龄、学历、职称等限制,把乡土人才纳入“板桥英才计划”,挖掘选拔2340名。
另一方面,江苏各地加大培养力度,建设培育载体、开展技能培训、倡导传帮带,完善带头人、主力军、后备军培养链,推动乡土技艺技能热起来、传下去。
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睿过去参过军、当过警察,年轻时与水晶并无交集。但随着回乡创业,自己逐步成长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亲身参与了东海水晶产业由设计简单到工艺精湛、由提篮小卖到买卖全球的发展历程。
正是看到了人才对于产业的重要作用,孙睿积极投身传帮带:创办水晶雕刻技能培训学校,并与县中专学校联合办班,先后与江南大学等联建产教融合基地,截至目前,已为东海水晶行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00余人。
盱眙小龙虾闻名全国,全县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这背后也离不开人才培养载体。盱眙县改变乡土人才闷头苦干状态,搭建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平台,推动乡土人才技艺提升、产业转型、产品提档;成立盱眙龙虾创业学院、“许记龙虾”知新书院,累计培育龙虾烧制、销售人才4000余人。
此外,江苏各地突出柔性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邀请外部专家,尤其是注重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科研成果延伸到乡村,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乡土人才拥有家门口的科技“加油站”。
破解发挥作用难——搭建平台、产才融合,“小苗苗”做成大产业
7两8个188元,6两9个128元……打开淘宝,不难发现,无锡阳山水蜜桃因其高品质而身价不菲。除了从论担卖到论箱卖、论只卖的华丽变身,小桃子还书写出更大的文章:无锡阳山以水蜜桃为主题,推进“乡购”“乡居”“乡游”互补发展,如今,水蜜桃主产区7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万元,户均存款超32万元。
这是坚持产才融合,推动人才流、技术流、文化流向产业链集聚结出的硕果,也是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三带”联动的鲜活缩影。
乡村的传统技艺、传统产业数不胜数,然而,过去由于产业化程度低,以单打独斗、零打碎敲居多,附加值低不赚钱,导致技艺失传、人才流失。着眼于提升“三带两助”效能,江苏强化“三带”联动、深化产才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深度对接,让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干出大名堂,做起大产业。
产才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大合唱”。江苏强化协同,凝聚工作合力,打出政策组合拳——
省级“人才贷”向乡土人才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缓解融资难;省教育厅、工信厅、住建厅等部门,举办教育培训、技能评比、产品对接等活动;省发改委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农业农村厅推进农企对接、农商对接、农协对接,省文旅厅将优秀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各地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推进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省“三带”名人邢青松牵头建设万亩高效生态养殖基地,改变固城湖螃蟹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南京高淳区螃蟹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成为规模近30亿产值、跨度10多类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大产业。
跟固城湖螃蟹一样,丰县牛蒡、东台西瓜、盱眙龙虾等,都从“小苗苗”做成了大产业,刺绣、制扇、剪纸等传统技艺,随着产业化发展焕发新生,成为许多群众致富的依靠。据统计,江苏省第一批2717名“三带”乡土人才,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1478家,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70亿元,带动村民平均增收4.76万元。
当前,我国内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既面临深层次困难挑战,也存在历史性发展机遇。“疫情造成冲击的同时,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却蓬勃兴起,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为乡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新机遇,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外来人口回流增加,为乡村人才集聚带来了新契机。”江苏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苏将以壮大队伍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释放活力为根本,以组织引领为保障,加速推进乡土人才治理体系现代化,谱写乡村发展的人才新篇章。
(魏杰)
◎借智借力兴产业
近年来,我们培育了一支由“三带”名人领衔、3000多名职业桃农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冲锋队”,催生了独具特色的“蜜桃经济”。
在带强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融合发展,推动人才流、技术流、文化流向产业链集聚。着眼典型带动,组建协会抱团发展,支持省“三带”名人赵逸人牵头组建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并建立桃农协会党总支,吸纳周边28个村、9100户农户,加速水蜜桃品质提高、品种优化、品牌亮化。我们认为,单靠坚守和看护,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与时俱进,擦亮现实价值。着眼借智借力,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共建教授工作站、水蜜桃研究所,聘请11名教授担任首席技术专家,解决枝枯病等重大病虫害;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合作开发桃系列护肤品、蜜桃果汁、桃花皂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桃产业经济链条。着眼融合促动,携手文创多元发展,依托田园综合体,引入具有乡村视角的现代美学、创意设计人才,落地南艺写生基地,深挖桃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与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紧密结合形成裂变反应,“桃园星空路”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 李秋峰
我回乡成立常洛果品的目标就是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致富。当看到周边农户还在使用传统技术和老旧品种,农产品上市卖出不好价钱,心里很着急。于是,我将一部分有意愿的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建立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一方面,积极邀请林果专家来授课,带领大家参加交流会、观摩会,亲眼看、亲手摸、亲身学;另一方面,积极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果品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达到产品安全,质量可控、高效经营。同时,合作社成立了团支部,成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的一个基地。
党和政府给予我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的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作为一名年轻的“新农人”,我将继续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常州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谈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