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新闻
江苏:政绩“大统考”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原编者按:10月23日,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干部考核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北京、江苏、福建、四川、甘肃、水利部6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刊发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借鉴。

  现将江苏省委组织部交流材料(摘登)转载如下: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谆谆嘱托,以贯彻落实《干部考核条例》为契机,积极改进政绩考核,以政绩考核之变聚高质量发展之力,切实推动新思想新理念在江苏落地生根。


  一、推行干部政绩“大统考”,考出高质量发展好导向。坚持把推行干部政绩“大统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大力加强党对考核工作的领导,成立省考核委,省委书记任主任,省长、省委副书记任副主任,考核办设在省委组织部。组织部牵头抓总,统计、发改、编办、教育和党建办等5家单位分领域组织实施,形成“考核委领导、考核办统筹、牵头单位推进、责任单位落实”的一体化考核机制。坚持制度先行,制定“115”政策文件,以1个工作规定管长远、1个实施办法管年度、5个实施方案管指标。每年对标中央最新部署、对照高质量发展最新要求,优化完善实施办法及指标体系。大家普遍感到,开展政绩“大统考”后,广大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高质量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在全省上下蔚然成风。


  二、设计“三张考卷”全面考,考出干部正确政绩观。针对经济发展“一俊遮百丑”等问题,从优化考题入手,将经济发展“一套考题”拓展为“三张考卷”。一是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采取“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加减分”的指标设计,全部量化计分。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设置共性指标。个性指标根据各地各单位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既考特色强项,又考短板弱项,避免“踢足球的跟打篮球的比、跳水的跟游泳的比”。比如,苏南侧重考核率先开启现代化等内容,苏北侧重考核脱贫攻坚等情况。设置加减分项,鼓励各地各单位补短板、锻长板。二是党的建设成效评价。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统领设置考核内容,合理分配定量与定性指标。对党员领导干部突出考核政治品质、专业素养以及履行抓党建“一岗双责”情况,对设区市委书记还增加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建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三是社会满意度评价。设置群众对就业、看病、上学、出行是否满意等问题,通过电话、访谈、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建议,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干部的“正衣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创新“三种方法”立体考,考出干部政绩含金量。针对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政绩“大锅饭”、年度考核“一锤定音”等问题,坚持考在经常、多元识别、多方印证,着力完善知事识人体系。一是以“乘数计分法”放大党建引领效应。将高质量发展得分作为基数,党建得分与80分的比值作为系数,两者相乘得出总分,体现党建与发展的同频共振。二是以“三个挂钩”探索知事识人新路径。实行领导班子等次与单位等次挂钩、领导干部等次与班子等次挂钩、机关干部优秀等次比例与单位等次挂钩,通过考准“事”来识准“人”,初步实现考事与考人相结合。三是以“季度监测、半年评估”为载体完善平时考核。依托全省综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每季度统计监测考核指标,每半年进行评估反馈,今年首次实现考核数据全程“线上跑”,让平时考核落得实、年终考核有印证。


  四、强化结果运用动真考,考出干事创业精气神。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组织部门分析研判职能,看分不唯分,按比例刚性定出考核等次,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干不好的往后靠。把考核结果与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有机衔接起来,省委每年召开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表彰考核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选20个先进县(市、区)、20名优秀党政正职和10个争先进位奖。2019年以来,全省132名考核优秀干部被提拔为省管干部,21名省管干部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被调整下来,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政绩考核树立鲜明导向、催生蝶变效应。广大干部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开拓进取的多了、碌碌无为的少了,真抓实干的多了、花拳绣腿的少了,担当任事的多了、敷衍塞责的少了。近三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去年底已接近10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迈入“4万元时代”,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富美高”新江苏有了现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