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和我说起农村工作,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一些想法。这位同志听了很感兴趣,“我们正缺人讲课,你来吧!”
我当过中学校长,备课时用了教书的经验,将中央精神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用身边事讲述大道理,一堂课下来,掌声不断。吃饭时间到了,许多人觉得不过瘾,让我“再来一段”。从那以后,不少乡镇纷纷邀我去讲课。
这一讲就是33年。去年6月,我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有人问我,“在县里讲党课,一些党员年年听,会不会听厌?”我的对策是常讲常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通过“草根经验”和“政策官宣”碰撞融合,把党课讲出新时代味道。“高沙土,南北头,下场大雨四处流……如皋以前靠吃救济,现已跻身百强县第21位。靠什么?关键靠干!”这是我上的一堂题为《如皋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党课,台下40多名年轻党员干部个个凝神静听。
什么样的党课才是好党课?我觉得,首先要有穿透力,从“听众最不理解什么、最容易产生认识偏差的是什么”入手。我以自己“人姓姚,但党性坚守从不动摇”的理论自信,始终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
我第一次到如皋民营博爱医院讲课时,全院只有5名党员。十年后,董事长自豪地告诉我:“每年听了你的课,都有一批医护人员争相要求入党,现在有53名党员了,成立了党总支,我们也成了民营医院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
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不少人只看到我在台上滔滔不绝,却不一定看到我在台下一直努力充电。33年来,我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花三四个小时看书读报,有点时间就沉入到群众中,摸实情听真话。当年,天天剪报抄录做笔记,一年就有几十本。现在,有了电脑和网络,一有新信息好故事,就下载做成PPT,也做了上千个。我到农家小院、生产车间讲微党课,也到大学校园给学生上思政课。
我创办了工作室,在陕西、青海设了3个分站,为东西部合作扶贫做点事。我的徒弟不断增加,今年去青海贵德时收了6名,其中3名是少数民族;在陕西汉中,一下子收了10名……对他们提出的每个问题,我都细心解答,并共享我精心准备的党课PPT。有人问我,“不怕徒弟抢了名头?”我想,“铁嘴”不怕多,越多的人爱讲能讲,党的创新理论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荐:南通市委组织部;讲述人: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专职委员、机关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姚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