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是“织布”一工匠
杨恒俊:勇当强村富民“领头羊”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   点击    

  2009年春天,镇党委一位领导找上门来,希望我回德胜村任职,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那时,德胜村戴着“贫困村”的帽子。作为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到底能不能扛起这副“担子”,我没有太多信心,内心十分犹豫。家人也极力反对:“丢了好好的生意,做什么村干部,吃力不一定讨好!” 的确,用“生意人”的眼光看,这并不是一笔“好买卖”。


  但镇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社会上少一个小老板没什么,但村里多一个领头羊了不起!”在外打拼多年,家乡始终是我放不下的牵挂,现在回报乡亲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放弃了将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于是,我说服了家人,更说服了自己,挑起了这副“担子”。


微信图片_20220408181414


  上任伊始,面对村账本上50万元的债务,我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几乎跑遍了周边的县市。最终,瞄上了高邮特产——咸鸭蛋。我和村班子成员东拼西凑了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开展项目合作,并借助农超、农企对接转销。2个月下来,收入近100万,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攒下“第一桶金”。


  村集体口袋“鼓起来”了,如何让村民口袋也“鼓起来”?我把目光投向了有机稻米种植。


  有机稻米种植需要一定的土质。村里把土壤样本送到上海农科院检测,结果事与愿违,土质离种植标准有很大差距。我有些泄气,但转念一想“土质不行改良不就好了”,于是我改变回村的行程,当即去拜访专家,请他们实地勘察指导。经过反复调研,终于找到了方法——先种秧草。可村民一听都摇起头来,“粮食不种种秧草,能卖多少钱?”看到村民不愿意,我决定和班子成员带头包下几亩田尝试。


  两年后,土壤达到了种植标准,原本4元一公斤的大米身价翻了10倍,加上种秧草的收益,土地亩均产值提高了8000元。看到有了回报,不少村民也加入进来。我们趁热打铁,成立江苏德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入设备,注册商标,并将“德胜牌”销售到新疆、陕西、贵州等地。2021年全村实现总产值5.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是2008年的9倍多。


  回村十多年,我在这片泥土里深深扎根、默默耕耘,如今德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我个人也光荣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微信图片_20220408181419

  

  有人问我,为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一个“门外汉”却做到了?思来想去,我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一路走来有苦有难,但不怕苦不怕难,认真解决面临的问题,办好村民的事情。在内心支撑着我、砥砺着我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德胜村发展好的坚定信念,是与2400多名乡亲一起走上富裕路的强烈责任。


  (推荐:泰州市委组织部;讲述人: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恒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