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是“织布”一工匠
张立祥:一句承诺,20年坚守
发布时间:2022-04-25   来源:   点击    

  黄窝村原来是一个小渔村,家家户户以出海捕鱼为生。但随着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不少村民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境,有的选择外出打工,有的成了“无业游民”。

  2001年底,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刚一上任,就有一件小事刺痛了我。春节临近,一位已经出不起海的村民到我家借钱过年,还恳求我帮他找点活干。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找到一条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黄窝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我觉得可以尝试发展海水养殖。开始的几年,我带着村民学习网箱养鱼、羊栖菜栽培,但因水质不适合,均以失败告终。

  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水产专家那里听说,黄窝村附近海域特别适合养殖紫菜。但紫菜养殖成本比较高,几经受挫的村民们顾虑重重,对我的提议竟没有一个人响应。我劝村民金立贵,老金却急了:“让我去养紫菜,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再说,我一没钱二没技术,咋养?”

4

  我理解大伙的担心,决定自己来带个头。但上哪儿筹钱呢?我苦思冥想,决心拿房子作抵押,回家找妻子商量。没等我话说完,妻子就一口回绝:“就那么点家底,万一赔了咋办?”在我软磨硬泡下,她终于松了口。我将房产抵押给银行,办理了30万元贷款。我和老金结对,养殖了100亩紫菜。在专家指导下,紫菜养殖结果超出预期,不仅当年收回成本,还有了一点盈余。

  这下,村民们有了信心,纷纷“转捕为养”,紫菜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但有限的近海空间又成了一个难题。我和村班子成员研发了用玻璃钢制成的插杆,这样养殖海域从近海跨向深海,面积扩大了,产量也上去了。

  大伙赚到了钱,村“两委”又组织大家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组建合作社、发展加工厂。随着发展加快,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比如,不少村民抱怨:生产工具乱堆乱放,苍蝇蚊虫到处滋生。我意识到,“口袋”富了,环境也要跟上。于是,我们着手进行环境整治,借势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开办民宿、搞渔家乐……让大伙自豪的是,我们最终建成了凰窝国家级3A景区,成功地把“绿色资源”转换为“绿色资产”。

3

  20年时间,黄窝村从一穷二白到幸福小康,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全村养殖面积从起初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3.6万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945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9万元。2021年,黄窝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18年,我本人也光荣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想,一心把村里的事干好,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我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这也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推荐:连云港市委组织部;来源: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讲述人:连云港市连云区前三岛乡党委副书记,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