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是“织布”一工匠
周燕:小巷里的“兵支书”
发布时间:2022-04-29   来源:   点击    

  2011年的春天,脱下军装的我毅然走进社区。我想,既然不能再为部队放哨站岗,那就选择为群众“放哨站岗”。

  “一个小丫头能干啥?”“怕是社区的门都没进过吧?”……初到社区,我经常遭到这样的质疑,这质疑有来自居民的,也有来自同事的。那一年我25岁,骨子里有着一股军人不服输的劲头,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大家看。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五河社区,这里住的90%是老人,而我就负责老龄工作。在社区巡查中,我看到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独自买菜。经了解,他是80多岁的独居老人王福生。此后一段时间,只要有空,我主动帮他买东西,陪他聊聊天。交流中我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是王大爷的个人需求,也是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而当务之急是摸清底数!为此,我和同事们一家一家上门,了解老人们的实际需求。慢慢地,哪家老人和子女关系如何,谁家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我们都了然于心。6个月时间下来,我们跑遍了全社区4500户居民。经社区“两委”班子讨论,我们开始实施“老伙伴计划”,第一批就有50多名低龄老人与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了对子。

1

  不过,天天往居民家里跑,顶多也就是混个脸熟,要让大家信服还得靠办实事。社区事务琐碎繁杂,岗位小但责任大,必须把居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去年3月,解放环路上两处用红白线醒目标注的“孝心车位”引起了过往行人的注意。

  横街小区是90年代初建成的老小区,老龄人口占了小区总人口的40%左右。做子女的回家探望父母,总是找不到车位,时常将车停进商户的车位,或者索性将进出通道给占了。时间一长,双方经常“针锋相对”。停车难问题,困扰了小区居民十多年。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挨家挨户开展调查,了解老人们有几个子女、有几辆车,看望的频率、停车的时间等等,并对社区内所有老人子女的车牌号进行了登记。最终,在区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合理规划设置了4个专用车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现在儿子来小区看我方便多了,再也不会跟邻居闹不愉快了。”居民谈阿姨说。

2

  经过十多年努力,老旧小区靓丽了,车辆停放有序了,楼道环境有人管了,我们成为无锡市唯一的“全国文明社区”。有人问我,这么拼是为了什么?我想,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只要肯作为、敢担当,把居民的每一件小事办好,把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扎紧,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老百姓的“兵”。

  (推荐单位:无锡市委组织部;来源:无锡市梁溪区委组织部;讲述人: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南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