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是“织布”一工匠
蒋健:算好乡村振兴“明白账”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源:   点击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岑村村人。2007年,36岁的我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此前经营着一家乡镇企业。不少村民心有疑虑:“蒋健办企业没话说,做村书记能行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修村道、装路灯……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一翻家底我犯了难:几十万元的亏空要补,破旧漏雨的村部要修,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处处都要用钱,可钱从哪来呢?经过商量,我们决定从占了村级收入大头的老电镀园入手。

  名义上是个工业园,其实里面是一个个“小作坊”,土地利用率很低。如果能改造升级成标准厂房,挑选优质企业来“换血”,不仅土地租金能涨上去,产值和环保也能提升一个层级,这本账肯定划得来!但反对的声音不小:停产改造意味着原有的收入没了,改造投入费用又是天文数字,“我们宁可少赚一点,也不背上这个债!”

2

  谈判桌上,我一家一家找企业老板做工作,拿着铅笔一分一厘给大家算这笔账。6000万元贷款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大家心里多多少少还有些犹豫。但机会不等人,我横下一条心,用自己的全部身家做抵押。一看我带了头,大伙纷纷跟进,项目终于上马。经过3年改造,电镀园重新投入使用,每平方米租金从几十元上涨到500元,年总产值从200万元跃升至6000万元,当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300多万元。

  身为村书记,不能只算经济效益账,还得算社会效益账。2014年的一个晚上,我正在村里值班,有位村民来咨询征地补偿问题。“大家白天都很忙,我只能晚上来啦。”他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第二天,我就与村干部商议建立夜间值班制度,确保每天晚上都有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村民小组长到村部值班。此后,我们又创办“民生茶社”,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来当“店小二”,在端茶倒水间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一时间,每天开门最早、关门最晚的“民生茶社”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后来的环保福利金、健身小广场等利民惠民措施也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1

  任村书记以来,我从未领取过工资,一直留在村里的账上。2019年7月,我算了一下账,12年工资共1003781.37元。我将它全部捐出,汇入岑村村光彩基金,专门用于村里大病医疗救助和困难群众帮扶。

  2021年,我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我觉得这份荣誉沉甸甸的。这是组织上对我近15年农村工作的肯定,但这本账还远远没有算完。什么时候能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把岑村村建成远近闻名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那时才可以说这本账算得到位了!

  (推荐:常州市委组织部;来源:常州市武进区委组织部;讲述人: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党委书记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