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学刚刚毕业,我乘着摆渡小船,来到海门在崇明岛的飞地——海永乡,成为一名组工干部。
那时的海永,孤悬长江、交通不便,经济滞后、条件艰苦。离岛归家唯一的摆渡码头,常受天气和江潮影响停航,有时几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好多同事干不了多久就申请离开,年轻的我也想早点离开这个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走访老党员张品山时,看到了一张斑驳发黄的合影。老人告诉我,照片上的都是海永的首批垦荒者。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响应政府号召,离乡上岛、开荒屯田。“天当屋顶地当被,芦苇用来作床垫”,大伙白手起家、人拉肩扛,终于在盐碱地里种出了庄稼,在芦苇荡里建起了新家。
“组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完成!”那几天,张老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比起垦荒一代,我们现在面临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人人都避之不及,海永的建设谁来干,海永的百姓谁来帮?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想过、更没有提过离开的事,这样一干就是19年。
海永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怎样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共同建设美丽海永?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难题。“海永第一代垦荒人的故事就是‘活教材’。”张老的话启发了我,请初代垦荒者讲“守岛党课”的想法开始萌生。
我利用晚上时间,一户一户走访老党员,倾听他们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经过精心筹备,第一堂“守岛党课”开讲了。老党员们拿出珍藏多年的泥络担子、平尖铁耙等老物件,动情地讲述筚路蓝缕、与江夺田的奋斗往事,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不少年轻人甚至感动落泪。现在,“守岛党课”成为海永干部的上岛“第一课”、驻岛“必修课”,成了推动小镇改革发展、美丽蝶变的强大力量。
拴心留人,既要思想引导,也要制度激励。我们趁热打铁,拿出干部“蓄力提能”计划,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年定岗、三年晋副、五年提正”的“渐进式激励法”。事业有奔头,工作才有干头。一大批干部在海永扎根奋斗,年纪最小的是“97后”,距离最远的来自山东荷泽。
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海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搬进整齐美观的小区,孩子们有了现代化的校园,最让人头疼的看病也不再是难事……这些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级卫生镇、江苏省健康镇等荣誉接踵而至,“花香海永”正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现在过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走在海永的大街小巷,乡亲们会拉着我忆往昔、话发展。能成为飞地小镇的守护者,我何其幸也!我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肯定,连续10年获海门区委区政府嘉奖,还被评为区首届“五优副手”。
19年,带走了我的青春岁月,留下的是不变的初心。不少人问我,这么多年可曾想离开?我也不乏调动的机会,可实在舍不得这片土地、放不下这份工作。我在这片热土上蜕变成长,一定能为可爱的乡亲们做更多的事。
(推荐:南通市委组织部;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讲述人: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党委组织委员潘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