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是“织布”一工匠
龚惠强:守护身边的红色资源
发布时间:2022-08-15   来源:   点击    

  夏日炎炎,在新落成的中共淞沪中心县委纪念馆里,我看着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注视着一件件无比珍贵的史料遗物,心中不禁感慨,能够让红色资源再现、让红色血脉传承,一切辛苦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记得那是2014年的一天,我偶然得知镇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中共淞沪中心县委、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昆南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纪念碑”字样。我当时就意识到,这块石碑不仅与我的本职工作有关,也应是周边地区为数不多的红色资源之一。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挖掘出这块石碑的史料,盘活红色资源,让红色血脉接续传承。


龚1


  要弄清中共淞沪中心县委领导下的昆南抗战史,必须了解苏南乃至全国的抗战史。为此,我先后50多次赴周边地区的纪念馆、党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史料,补了一堂又一堂的“党史课”。同事们说,对昆南抗战史,我从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变成了如数家珍的“土专家”。


  纪念馆里,不仅要有可观可感的历史资料,还要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我想尽一切办法,寻访相关当事人、知情者。先后拜访了龚兆源、陆炳中等革命前辈,联系了有关革命前辈的后人,采访了相关革命事迹的知情者,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八年如一日,我乐此不疲。


  在我家的阳台上,时常堆晒着一本本泛黄、甚至被虫蛀过的旧书。这些旧书,在别人眼里可能毫不起眼,在我看来却是千寻万觅而获得的宝贝。这些“淘”来的地域红色文化史料,是我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


龚3


  我先后撰写了数十篇党史故事和调研报告,发表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或地方党史刊物等。我将挖掘到的史料制作成课件,融入自己挖掘中的感悟,走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警营等地,志愿开展宣讲150多场次,参加的干部群众超过五万人。


  随着史料挖掘的深入,红色资源逐步被“唤醒”。2015年,我提出的建立“昆南人民抗日史迹陈列馆”的建议被采纳,陈列馆建成后成为周边地区“走基地、忆传统、看变化、聚能量”线路参观点。2018年,镇党委考虑筹建“中共淞沪中心县委纪念馆”。2021年,纪念馆建设被正式列入《苏州市2021—2025年党史工作规划》。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地方各级组织对红色资源愈发重视,8年的挖掘、搜集和整理,使我常学常新、收获良多,在用好身边红色资源的征程上,我甘愿做一名忠诚的守护人,做一名担当的传播者。


  (推荐:苏州市委组织部;来源:昆山市委组织部;讲述人:昆山市张浦镇党群工作局党支部书记龚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