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一有空,就在山上山下转转。同事和村民感到奇怪:你是土生土长的树山村人,从小就看山,怎么还爱看?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我的眼里,4700亩山地上,哪个山头的光照时间长,哪个山头的雨水量大,哪个山头长什么样的树,都是不一样的。这青山就是我们的银行,每方土每棵树都是我们的宝藏。
这份情感要从1993年我调入树山村林场工作时说起。
那是我上班的第三天——2月5日中午,大阳山地区突发山火,我和同事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投入灭火。面对汹涌的大火,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扑灭火势。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作战,终于隔出一条防火带,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山顶已被烧的光秃秃的,我自己也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那场景至今还会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绿水青山的可贵。正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守好这片土地。长期的林场工作经验告诉我,种梨树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取得经济效益,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我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改稻为梨”,后来的发展证明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对的。
自从村里种了梨树,雪白的花海令人陶醉,梨价也从两元一斤一路涨到八元、十元一斤,大家的腰包一点点鼓起来。我们又推广了杨梅树、茶树等经济树木,游客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陆续出现了“梨花堵”“杨梅堵”“卖梨堵”。作为村书记,我逐渐认识到,不仅要保护好青山、向青山要效益,还要给青山再添彩。因此,在村“两委”会议上,我把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底蕴提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在镇政府推动下,我们与苏州一家公司启动村企合作,挖掘村庄旅游资源,改建扩建村内道路,开展“穿衣戴帽”工程,修筑登高望远的木栈道,把“树山梨花旅游文化节”越办越精彩;邀请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家团队入驻,以“陪伴式”乡村建设引导村民“守”住田园文化,助力农文旅提质增效;今年,镇“党建惠农”联盟成立,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落户树山,来自机关、高校、金融机构、新媒体等类型基层党组织力量汇聚树山,更多的青年人才回归乡土,美美乡村新故事迎来了序章……
树山村的发展,就和当初种梨一样,是一个尊重规律、用心耕耘的过程。树,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洗礼,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样,树山村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蝶变成今天的“姑苏城外世外桃源”。树山村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我本人也获“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等荣誉。
村里有一片300亩的竹林,是我每天巡山的必经之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竹子一直昂首向上。我也将像竹子一样,以不变的热情和切实的行动继续前行,带领全村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优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发展之路。
(推荐:苏州市委组织部;来源:苏州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讲述人: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