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可以承载什么?从“一张白纸”到“履历丰富”,干部人事档案这张“纸”,大得可以承载人的一生。2009年,我从区档案局调入区委组织部,专职从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从此与这张“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干部档案室已是“全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作为一名档案“老兵”,有着15年的工作经历,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仍禁不住地问自己:“我能做得好吗?”看到我的担心,老科长肖志芬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开导,使我较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我很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师傅”,特别是她传授的三个词“真经”:细致、讲原则、耐得住寂寞,让我直到今天仍然受益非浅。
档案工作的确比较枯燥,除了接待前来办事的同志,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忙活。这看似“索然无味”的工作,我却做得津津有味,接收、审核、整理、入库、转递……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力求符合标准规范。
2015年,我们根据统一部署,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这是我参加工作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专项任务。700多卷干部档案、10多万份档案资料,还有60多家单位需要业务指导,我和几位同事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审核中发现,一位干部参加工作之初做过民办教师,但档案中却没找到这段经历的任何证据。这涉及工龄计算等问题,当事人显得十分着急:“不少人都清楚的一段经历,直接写进档案不就行了吗?”我们耐心地给他讲政策、做解释,同时一遍遍翻阅资料、一趟趟调查核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佐证材料,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位干部也由衷地为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凡事对照条文、死抠细节、不讲变通,这些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钻牛角尖”,或者“不近人情”,但我始终认为,这些不正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职责所在,档案工作者需要坚守的基本品质吗?
这几年,干部档案室充实了几名年轻人,但我们一直保留着两样“老古董”——一台已有三四十年历史的凤凰牌缝纫机,一本1983年出版的《干部档案笔形编号法》,它们是干部档案工作的历史见证。曾经多少个日夜,我们踩着这台缝纫机,将一本本档案整理编排,也靠着这本工具书,走进了档案管理这片保密性、专业性很强的天地。
现在,我自己也带了“徒弟”。时光流逝,时代进步,但我们的使命不变。平凡的工作必须有人做,默默无闻也不是坏事,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推动事业的进步,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推荐:苏州市委组织部;来源:苏州市吴中区委组织部;讲述人:苏州市吴中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监督科副科长、电教中心主任韩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