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名字叫“好农夫”,这也是我30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做一名“农夫”简单,做到这个“好”字却不容易。
1991年的东林村,是太仓出了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账上只剩7000多元。我接过村书记的担子,怎么摘掉“穷帽子”,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
当时,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到处流传着“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故事。我和村“两委”干部商量,也打算创办集体企业,以工商业带动富民强村。谁承想,一个转机的出现,把我们拉向了另一条发展道路。
2004年,苏昆太高速公路建设横穿东林村。得益于“三集中三置换”政策,村民们都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空出来的耕地经过整治,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看到这么好的生产条件,我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走家串户,充分听取村民的想法,最后经过村“两委”研究,决定就这么干!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谁说种田就不能致富呢?
2010年,东林合作农场正式成立。我们推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管理模式,改进成本核算,实行委托管理,用经营企业的办法来经营农业。这样,既解决了40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大大激发了大家发展致富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快速成长起来,土里果然长出了“金疙瘩”。
然而时间不长,问题也随之而来:秸秆如何处理?传统的焚烧,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切碎后还田,又影响来年水稻质量。我们开始面临“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选择题。
2014年,省农科院专家深入村里调研,提出了秸秆“过腹还田”的技术思路。我们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摸索,一条发展新路子豁然出现——绿色循环农业。
我先后赴多个地区以及日本考察学习,做了厚厚的两大本笔记。回来后,我们成立了村“味稻”党支部,党员带头艰苦创业,先后建起了生态羊场、有机肥料厂、秸秆饲料厂……“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四轮驱动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逐渐成型。秸秆实现全量回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东北黑土”标准,村里的“金仓湖”富硒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十大创优品牌”和“苏州名牌产品”,循环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00多万元。
如今的东林村,立足循环农业,先后引入飞防植保、北斗导航、智能灌溉等新技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着眼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列观光小火车串起田园风光带,味稻公园成为太仓首个农民公园。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基地”、“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600万元,其中可支配收入3100万元。
回望30年,我深深感恩这片土地。未来,我将埋头耕耘,努力做一名“好农夫”,带领乡亲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美!
(推荐:苏州市委组织部;来源:太仓市委组织部;讲述人: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