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领悟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责任、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根基作用,突出“聚人才”,在引进培育高素质人才上走在前。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政策提质、改革提速、平台提升、服务提标,打通“引进一个人才、兴旺一个产业、引领一个风口”的产才融合正循环,以人才引育新质效引领产业发展新赛道,在人才强省建设中交出过硬常州答卷。
聚焦政策迭代,以人才登峰引领产业登峰。常州正处在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全力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关键阶段,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刚需。我们将强化政策引领,推出“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围绕新能源产业,推动人才工程优先支持、人才资源优先投入、人才政策优先聚焦、人才要素优先配置、人才服务优先保障。大力集聚战略帅才。以“全职+顶尖”为突破口,大力度引进战略科学家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确保顶尖人才项目支持新能源产业人才比例不低于50%,给予2000万元以上且上不封顶的特别支持。大力集聚创新将才。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统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人才科技项目“双招双引”联袂组团、联合推进,支持链主企业精准对接紧缺人才。大力集聚青年俊才。优化“青春留常”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推出“龙城英才”圆桌论坛、“人才周”等聚才品牌,办好中以青年科创训练营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为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注入全新动力。
聚焦制度创新,以改革活力激发人才活力。落实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大胆创、及时补、果断推要求,破立并举、放管结合,高标准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制度支撑做加法。积极对接省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落实人才特殊调配管理要求。探索制度创新,推动在常院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重点科创平台联合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聚焦问题做减法。围绕科研成果共享、岗位评聘、经费管理等难点堵点,建立放权清单、负面清单,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创新松绑。整合资源做乘法。创新“普惠+专项”扶持模式,建立资金扶持、基金投入“可转换、可选择、可衔接”的拨投联动新机制。组建“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企业股权激励基金联合体,创设天使轮直投基金和新能源人才专项基金,发掘前瞻性、战略性项目直接投资,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更加鲜明的人才基金扶持生态,提高尖端科研成果产业转换率。打破桎梏做除法。深化“唯帽子”问题治理,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构建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人才评价体系。尊重人才和产业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刚性兑现政策,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耐心和胸怀,布局常州下一个十年增长极。
聚焦载体赋能,以平台实力提升人才实力。人才落户最看重“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地”,没有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引进来也留不住。我们将下好高能级平台聚智这步“先手棋”,以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载大项目、结出大成果。建强市场聚才平台。组建常州人才科创集团,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导向,系统构建“科技人才招引培养、项目孵化载体运营、创新项目天使投资、人才综合服务”等四大功能平台,大力研究制定孵化载体运营管理等标准体系,建立专注天使、VC阶段的资金支持体系,切实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助推新兴产业人才项目落地壮大。建强人才科创平台。强化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大力支持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能级。围绕重点科创平台定制专项人才政策,探索研究院类拨投联动新机制,开展科研创新个性化支持。深入实施“卡脖子”技术人才联合攻关计划,用好“揭榜挂帅”等灵活用才机制,推动“领军人才+链主企业”协同突破关键技术卡点。建强校地合作平台。推动在常高校建设新能源产业学院、研究院、实验室,科学设置新能源学科。大力支持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等工程建设,为高校引进紧缺人才提供百万购房补贴,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聚焦拴心留人,以一流服务营造一流生态。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看政策更看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我们将强化生态留才思维。让引进来的人才“安居”。坚持以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全面完成11.6万套人才公寓建设目标,大力开发高端、中档、普惠等层次丰富、户型多样的人才公寓,持续为各类人才提供“物美价廉质优”的安居空间。做优服务“后半篇文章”,提高人才公寓申请、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设“全要素服务人才社区”,打造集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商务社交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真正将人才公寓打造成人才的安居乐园、成长空间、创业基地、党建阵地。让想干事的人才“乐业”。做实高层次人才优抚优待,完善12345尚贤人才热线、人才服务专窗功能,更具针对性地供给优质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实现相关业务一门受理、一网通办、非申即享、直达兑付。让走出去的人才“归乡”。围绕常州籍两院院士、在外乡贤、海外精英,完善乡贤人才库,建立乡贤人才礼遇工作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乡贤带动高端人才“朋友圈”回常寻根、来常发展,把乡贤人才的家乡情结转化为支撑发展的宝贵力量。
(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