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两优一先|东台林场:守绿造景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1-10-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走进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目之所及,阡陌纵横皆是绿。
   

  这里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共计6.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0%。然而,50多年前,这里还是黄海之滨的一片盐碱地。一代代林工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秉承“黄海林工”精神,创造了盐碱荒滩变绿洲的奇迹。


  进入新时代,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林场党总支接过发展大旗,持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形成绿色示范、红色传承、蓝色攻坚的绿红蓝“三元”党建机制。“我们推行‘三元’党建机制的目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力打造有韵味、有品位、有满意度的城市生态客厅。”林场党总支书记徐长柏表示。


  绿色示范——从卖木材到卖风景


  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兽类30种,东亚—澳大利西亚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森林里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4000个/立方厘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良生态系统……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65年的国营东台市林场。从盐碱地里铲出的第一锹土开始,到繁育出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莽莽林海见证着林场党总支坚守绿色发展的不变初心。


  2008年,徐长柏接到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和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工作的任务,“林场和公园,一个重保护,一个重开发,对林场而言,是一次深刻转型,是大好事。”


  然而,事情并不像徐长柏想象中那么顺利。


  “为什么要创建公园?几代人都这么干过来了,目前经营得还不错,为什么要转型?”“林场一直以林木生产为主业,打造公园如同一张白纸,怎么干?”“经费从哪来?虽有2000多万元积累资金,但那是全场职工熬心血、淌热汗换来的,砸在旅游开发上,什么时候见效益?”……


  班子讨论会上,大家意见不一。徐长柏认识到,要推动转型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新时期,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何走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带着这些疑问,徐长柏和班子成员去周边城市看做法、学经验。


  “考察中我们发现,‘一处景观带来一片繁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地方没有资源还在创造资源,而我们却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捧着金饭碗讨饭’。”徐长柏说。


  班子成员逐渐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林业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的道路。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把“砍树”变成“看树”、变“卖木材”为“卖景观”,推动林场经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跨越,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统一思想后,林场党总支走上创建国家森林公园的征程,将林场从林业生产经营单一模式引向林业生产和生态旅游同步发展的格局。


  2009年11月,当徐长柏带着“金点子”和林场一班人,满腔热情走进省林业局大门,却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金点子”被一口否决。林业局领导认为,林场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有两个“不够”:历史人文底蕴不够;没有森林景观,唯一性、独特性不够。


  但林场人没有气馁,而是专注练好“内功”——加班加点改善基础设施、严格标准开展环境整治、创新形式丰富旅游产品……


  功夫没有白费,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那是2014年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杨超总站长(现国家林草局总经济师)来林场调研之后。杨超表示:黄海森林公园可以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虽然按原先的标准体系难以评上,但创建的意义在于起示范带头作用。黄海森林公园有两个“不容易”:一是在盐碱地上栽种这么大的人工生态林不容易;二是这么大面积的森林保住了不容易。


  专家的话,又一次点燃林场党总支创建国家森林公园的信心和希望。2014年底,为整合沿海旅游资源、搭建公园创建平台,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景区管委会成立。


  不服输的林场人厉兵秣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以森林生态、海滨风情为特色,发展湿地观光、生态度假等休闲度假产品;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建成空中栈道、森林驿站等一批特色景观和配套设施;开展森林马拉松、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景区高质量建设……


  2015年,林场党总支成功捧回国家级森林公园招牌;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18年获得省级旅游度假区批复,“三牌同创”圆满收官。


  红色传承——拓新路放大绿色效应


  绿色发展的背后,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最早的林场,就是一片滩涂,萋萋荒草一望无际。”原国营东台市林场场长、党总支书记朱龙山回忆,“大风一吹满天沙,太阳一晒冒盐霜。”


  面对贫瘠的盐碱地,林场党组织带领第一批垦荒人,义无反顾将鲜艳的党旗插在垦荒植绿最前沿,铸起大海与陆地间的绿色屏障。


  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林场党总支凝炼出“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正是由于这薪火相传的‘黄海林工’精神,才有了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放大绿色效应的发展新路。”徐长柏感慨。


  转型之路总是曲折多艰。新的问题出现了。


  “植树造林讲究‘三分造、七分管’,大量人财物集中在开发工作中,忽视了林地管护。”林场党总支副书记丁学农说,森林公园在编人员仅158人,却管护着6.4万亩林地,一些林区病虫害问题严重,甚至到了砍掉再植地步,绿化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才能让绿水青山常在、生态优势永续。“不论怎么开发,林场的本,不能丢,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不能忘!”徐长柏坚定地说。


  林场党总支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集思广益。最终,确保林场管护责任的林长制全面推行——将公园分成12个片区,对林业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挂钩片区林长,每个林长制定各自林区可持续发展计划,每个季度进行实绩考核,对标对表找差距,实现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我们建立‘党建+服务’模式,在园区设立综合服务、诚信经营等党员志愿者岗位,有效将党建服务、党建窗口‘亮’出来。”丁学农介绍,紧扣守绿护绿、产业发展,林场党总支将党的建设覆盖到景区各岗位、各节点。


  “90后”党员王陈诚,几年前从南京回到东台,通过社会化招聘来到林场工作。“我格外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既能给父母充足的照顾,还能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5年间,王陈诚踏实勤勉,兢兢业业,已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主任,并光荣加入党组织。


  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林场党总支推行“公司+支部”双管理、双培养机制,推进业务开展与党员培养双结合双促进;注重举办寻找老林工、评选最美新林工等活动,近两年共10余名员工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森林公园不仅是游客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的休闲之地,更是党员加强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修养的实境课堂和红色熔炉。


  结合“黄海林工”精神弘扬,林场党总支推出红色旅游专线,开展“党建+旅游”工作,将主题党日等各类党组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多形式、多元素、多内容的订单式活动阵地,用红色文化凝聚景区发展动力。


  2019年,林场党总支建成“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展示馆,创新“红色大讲堂”教学形式,以“一条红色党建游步道、一部党员电教片、一套创业教育丛书、一所党员教育讲堂”为载体,邀请老场长、老林工现场授课,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守生态、艰苦创业的精神代代相传。


  “老一辈对党的忠诚信念和不懈奋斗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一定要继续传承好‘黄海林工’精神,为公园的发展做出新贡献。”在党总支组织的党日活动中,党员王静动情地说。


  蓝色攻坚——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新时期,发展蓝色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江苏东临黄海,沿海由南向北分布有南通、盐城和连云港3座地级市。而盐城作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靓东方湿地、平原森林等生态品牌,打造集湿地观光、生态康养、科普体验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目的地,则成为当前一段时间江苏破局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市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区域内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


  立足服务中心工作大局,林场党总支积极响应盐城市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的战略定位,打响一场又一场蓝色攻坚仗。 


  2020年,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吸引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落户东台沿海区。为策应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盐城“世遗”保护利用及5A级景区创建,林场全体党员“5+2”“白加黑”,投身项目建设现场。“轻伤不下火线”“舍小家为大家”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大家一连数十天同吃在工地,党员突击队冲到一线,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党员刘岚回忆,晚上零下十五六度,大家穿着军大衣,在户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确保4万平方米的美居酒店项目90天完成。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红利,走出“既能护林、更能富民”路子,林场党总支探索推行景区和周边村居党支部“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党建资源共享、片区工作共促、游客困难共帮”党建工作模式,搭建村企联建等载体,以海林片区森林资源为核心,串联巴斗村、海堤村等周边村居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周边村居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1年时间内,打出“最美渔乡”“海角渔庄”等村落特色牌,带动村民实现从“卖海鲜”向“卖风景”转变。


  “这里离家近,环境好,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赚四千多块钱呢!”开着景区游览车的村民张大姐开心地说。


  目前,森林公园用工近400人,70%是邻近农民,周边的弶港镇村居均建立劳务公司,服务农民、渔民转型致富。


  “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是林场党总支努力推动的发展链条。”徐长柏说。


  风过林海,潮涌黄海,依海筑梦。今日的林场人守绿造景,产业富民。黄海之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游客体验丰富的城市客厅,正在向我们招手。


  (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