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花园是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桥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3年前因为“脏、乱、差”被居民戏称为“城中草园”。2019年5月,小区计划加装37部电梯,出人意料的是,从入户征求意见,到首批16部电梯建成运营,只用了短短2个多月时间。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改变?这源于在社区新一届党委领导下,通过实施“红物业、真管家”党建工程,让“城中草园”变为名副其实的城中花园,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党员监督优服务
垃圾成堆,苍蝇乱飞,野草疯长……这是北桥社区党委书记潘红梅上任后,对城中花园的初印象,“物业公司就4个人,2个清洁工负责18栋楼的保洁。”
“小区的问题在于物业缺乏监督,关键是谁来监督?这时候,小区的党员要挑起这副担子。”潘红梅说。在社区党委的组织下,让党员担任楼栋长、单元长,参与小区治理。对党员实施积分制,进行量化考评,按月、按季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公布上墙,形成激励制度,年终推选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在积分制的推动下,18名党员自告奋勇担任楼栋长。社区党委顺势而为,在小区内组建物业监督委员会,由社区干部、楼栋长、单元长担任监督委员会成员,主抓监督物业、收集民意和协商小区大事小情。
“物业监督委员会就好像啄木鸟,发现问题立即反馈,限时办结。我们丝毫不敢懈怠,立马将人手从原来的4人增加到26人。”城中花园物业公司经理皮楚昌说。
组织出手化纠纷
几年前,尹老爹的电瓶车在小区被盗,找物业公司讨说法,物业公司态度不明朗一推再推,双方结下“梁子”。此后,尹老爹不仅三天两头挑物业公司的“毛病”,还发动左邻右舍一起“挑”。
类似的情况在城中花园并非个例,化解纠纷,党组织是“定盘星”。2019年9月,社区党委在物业公司成立党支部,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红物业、真管家”党建工程,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生活痛点、堵点、难点,向物业管理委员会反馈交办,物业研究解决办法并提请社区党群议事会审议,办理过程由物业监督委员会监督,社区党委全程监管跟踪问效,形成居民出题、物业答题、物业监督委员会监督、党组织问效的模式。“红物业、真管家”挥出的“第一板斧”就是将尹老爹与物业公司经理聚到一起“说事拉理”。
城中花园北片区有8栋高层住宅楼,建成之初装有电梯,时间久了,出现故障,维修费要8.5万元。居民要求物业公司承担维修费,但城中花园的物管费交纳率低,拿不出钱来。
“这时候,物业公司党支部就不只是居民的‘娘家’,还得帮物业公司掌舵,当好‘婆家’。”潘红梅说,在物业公司党支部牵头下,22户居民一致同意由住户自筹资金。
“红物业、真管家”给城中花园带来了新气象。“过去平均每户一年150元的物管费,交纳率不到60%,现在涨到了180元,交纳率却达到了95%,连2012年拖欠的物管费都收上来了。”皮楚昌感慨。
党员联户暖人心
变化的不只是物管费的交纳率,还有“人心”。去年春节,大雪纷飞,小区保安站在雪地里值守。居民见状,给保安买来落地大伞遮风挡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居民自发与物业公司员工一起奋战在小区疫情防控卡口值守,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事情不大,却叫人暖心。社区治理只有顺了民意,才能换得真心。”提起这些,潘红梅眼中泛起泪光。通过构建“1+10+N”党员联户制度,由1名社区干部联系10名党员,带动结对N名群众,定期组织社区干部、党员群众召开座谈交流。“既征集民意又互诉心声,在互通有无中增进感情、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支部、干部、党员、群众互联互动全覆盖,形成了干群一家亲的良好局面。”潘红梅说。
今年以来,北桥社区党委持续创新,在城中花园推出“红黑榜”“平安家庭户”“文明家庭户”“楼道好人”等系列评选活动,目前,已衍生出10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总数超过300名。
(邵伟程、纪 律、乔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