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如东县,一条条强劲的能源动脉源源不断地将安全、绿色、经济的天然气送进千家万户,让百姓在温暖的蓝色火焰中烹饪美好生活。
如东县拥有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卸基地——“阳光岛”,岛上6座白色储气大罐犹如一个个高大的“粮仓”,巍然矗立在南黄海这片海域上,吞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气。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打造国家级液化天然气能源岛,是该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近些年来,如东县探索实施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党建项目,以“党建链”串起产业发展“聚能环”,推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合作、融合发展。截至今年年初,累计外输天然气101.13亿方,相当于5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量。
“第一书记”进链入企
围绕打造以液化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特色产业,形成进口液化天然气接卸基地、仓储基地、转运基地、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如东县组建液化天然气产业链联合党委,由链主企业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吸纳产业上下游企业、属地园区、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党组织,把未成立党组织的企业列为观察员,形成多元开放的组织体系,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共同体。
为切实保障液化天然气产业链联合党委作用发挥,推行产业链挂钩联系机制,由县党员领导担任产业链党建顾问、县住建局党组书记担任产业链“第一书记”,择优从属地、园区、职能部门以及产业链企业党组织书记选拔联合党委委员,全面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和党建工作。聚焦党建活动、项目审批、资金融通等重点难点,建立“党委联席会议、资源共建共享、全程服务保障”三项制度,推行党建联谋、骨干联育、活动联办、产业联动、难题联解“五联机制”,持续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我们实施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党建项目,目的就是发挥党建联盟牵线搭桥功能,通过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推动液化天然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切实以党建赋能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做强党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黄永祥说。
党员争当“链上先锋”
卸料臂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咽喉”,去年,“阳光岛”接收站两台20寸进口卸料臂达到了大修年限。卸料臂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均为进口设备,维修难度高,国内缺乏大修经验,面对种种困难,产业链联合党委成立以党员骨干为中心的检修突击队,迎难而上,白天全力抢修,晚上优化方案,提前交付运行。此次卸料臂大修,实现配件国产化和进口替代,节约了1400多万元。
把先锋力量聚在链上,是液化天然气产业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密码。围绕技术攻关、能耗双控、产能调度等重点工作,联合党委实施“链上先锋”创建工程,开展“强链有我”“护链攻坚”“稳链克难”系列活动,设立4个技术攻坚党小组、12个党员护航小分队,通过比担当、比业绩、比贡献,评选“技术标兵”“创新能手”“护链尖兵”15名,激发链上党员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热情,形成了科研成果频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抓实“双带双培”机制,依托县委党校、张謇干部学院如东培训基地,举办产业链企业党务工作者专题研究班,开设惠企政策、金融管理、风险防控等课程,遴选12名业务骨干到县内“实践教研点”“红领工作室”和重点园区挂职锻炼,持续提高链上党务工作者业务技能,打造了一支引领液化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的“红领精英”队伍。
“红色代办员”护航发展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春日的“阳光岛”一片繁忙景象,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协鑫汇东江苏如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率先擂响项目建设的“战鼓”。
别样春景的背后,是液化天然气产业链联合党委全程服务保障的缩影。聚焦重大项目招引落户、链上企业协同发展,联合党委主动与发改、规划等部门沟通协作,联合组建9支“红色代办员”队伍,开设“产业链审批专窗”,建立“企业吹哨、快速响应”机制,推动项目快审批、快落户、快投产。搭建“产业链议事厅”,采取轮值、交办、领办方式,组织链上企业分享项目招引、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创新发展、市场拓展经验成果。组织链上企业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引导中石油、华润燃气、江苏国信、协鑫汇东4家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有力推动液化天然气产业链补链、强链。
随着液化天然气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阳光岛”年接卸液化天然气周转能力将突破2000万吨,可拉动服务业应税销售突破千亿元,成为我国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重要交汇点。“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产业链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是党建工作服务保障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扩链,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忠介绍。
(吉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