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针对特大城市治理难点堵点,2022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到底到边“强力工程”,以强化组织引领力、赋能保障力、社会动员力、群众凝聚力、科技驱动力为核心,“五力”齐发推动党建覆盖、党政统筹、党员下沉、党群联动,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迈出南京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作为江苏省会、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近些年来,南京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87%、常住人口949万人、流动人口375万人,高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出现季节性流动高峰,郊区与主城区、新市区与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部队、高校、科研院所、驻宁央企等大单位数量众多,拆迁安置小区、老旧小区居民诉求多元。面对基层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加的现状,南京市连续两年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推动组织体系、治理体系一体严密起来,努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聚焦外来人口多、群众诉求复杂多元等问题 四级体系一贯到底
>>>组织全市101个街道(镇)开展“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活动;打造“房帮宁”红色物业品牌;深入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五常两聚”提升行动
在栖霞区仙林街道,高校、商业街区、高档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小区云集,外来人口多,群众诉求复杂,各种矛盾叠加。13年来,仙林街道发挥网格党组织“神经末梢”作用,以小区楼院、驻区单位等为单元,细分285个网格,全部建立“常青树”网格党支部,织牢织密基层党建网格,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
南京市坚持街道(镇)、社区(村)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深入推广仙林街道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组织全市101个街道(镇)开展“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活动,构建“街道(镇)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链条,深化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工作机制,出台党员楼栋长(中心户)联户工作实施办法,推动街道(镇)、社区(村)党组织从“基本单元”向“治理枢纽”转变,实现数据一网报送、事件一网处置。
13个单元全部装上电梯,开放式车棚里为每户设置充电桩和储物柜,30组智能监控无死角覆盖……2020年,雍园41号小区迎来蝶变,背后是玄武区老旧小区治理模式的创新。玄武区以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成立玄武城建集团,由旗下百子物业托管无物业老旧小区。3年过去了,百子物业已进驻268个老旧小区,服务6万多户居民,成为一支值得信赖的专业力量。南京市把群众关注度最高的物业管理难题作为组织建设发力点,打造“房帮宁”红色物业品牌,全覆盖成立市、区两级物业行业党委,累计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242个。对2300余个无物业小区,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办、引入头部物业企业、国有物业企业兜底等方式,提供精细化、标准化服务,累计培育省、市两级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示范点91个。
为提升基层阵地服务能力,南京市深入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五常两聚”提升行动,形成“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聚人气、聚人心”的格局。一方面,聚焦规划建设、政治功能、服务内容、设施配置、管理运行、基本保障“六个规范化”,每年提档升级100个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基本阵地建设质量;推动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规模较大企业建设开放共享的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鼓励基层根据居民需求,在网格设立党群服务站点。另一方面,在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划分政务服务、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引进培育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制定党群微家“微服务清单”,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开展“人气指数”评估,培育选树30个市级“最暖党群服务中心”,激励全市各类基层阵地向标杆看齐、向“最暖”靠拢。
聚焦基层治理范围广、任务重、人手少等问题 减负明责赋权增效
>>>对全市社区(村)统一归口开展星级评定;推广“两赋两强”街镇集成改革,构建“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配足配强社工力量
“我们社区对着15个条口任务,经常使用维护的平台就有26个,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北安门社区社工肖晓说,“真希望社区的职责任务能再明确一些!”大城治理,机杼万端。把赋能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一线有更多时间精力为群众办实事,才能真正回归治理本源。
针对多头考核、重复考核问题,南京市对所有社区(村)统一归口开展星级评定,明确除中央和省、市要求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针对社区(村)开展考核评比,不再设置“一票否决”事项,让实干导向在基层更加鲜明。建立反向评价机制,在年度综合考核满意度评价中设置基层减负指标,由街道(镇)、社区(村)对市、区机关部门为基层减负情况评价打分。常态化开展“牌子乱象”“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清理整治,着力厘清社区(村)工作职能和责任边界,各类政务APP削减57%,让基层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
为解决基层不同程度存在的“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南京市全面推广“两赋两强”街镇集成改革,以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为着力点,依法赋予街道(镇)综合管理权、应急处置权等权力,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规划、项目的参与权,指导街道(镇)全部编制权力清单,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增强街道(镇)党(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同时,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建立社区(村)和网格“吹哨”、区街职能部门“报到”制度,构建“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形成网格事件闭环式处置流程,切实为联系最密切、反应最迅速、处置最便捷的社区和网格一线赋权增效,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执法力量下沉。
减负放权后还需赋能增能。在持续每年为每个社区(村)下拨3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南京市去年又将社区党组织工作补助经费提高3倍,拨付近4亿元。配足配强社工力量,对拆迁安置房小区、老旧小区等服务管理任务较重的社区(村)适当增加配备,目前,全市共有社工1.9万名,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置达20人。进一步优化“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不断提高社工待遇,有力提升社区工作吸引力和稳定性。出台选聘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实施方案,每年择优选聘一批优秀书记入编,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队伍活力。持续加大定向招录公务员力度,鼓励各区探索通过推荐优秀书记到国企任职等方式,打通上升渠道。
聚焦服务管理主体各管一摊、力量分散等问题 凝聚合力共治共享
>>>每年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推动省、市机关开展“共学攻坚”,协同办理60个民生项目;建立“平急结合”应急处突机制,推动干部下沉一线
今年“五一”期间,听竹社区联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志愿者,在“宁小蜂驿站”开展证件照免费拍摄服务,记录了40余名劳动者的微笑。“被人关注的感觉真好!”外卖小哥刘禹动情地说。
为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南京市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宁新聚力”工程。全覆盖成立快递、交通运输、外卖配送等行业党委,在全市打造1022个“宁小蜂驿站”,提供避暑取暖、饮水热饭、充电换电等8项基本服务和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假期小托班等特色服务。在组织关怀下,广大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有的帮助被诈骗老人挽回巨额养老金,有的为行动不便老人跑腿买菜买药,还有的在中高考期间主动护学送考,切实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立足服务管理主体多、层级多、领域多的特点,南京市以党建为纽带,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牵头作用,与属地单位“双向走访、双向服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工作交流、征询一轮服务需求、共谋一批攻坚任务、同过一次政治生日、筑牢一体治理防线“五个一”活动,共编信息、资源、需求、风险、任务五张清单,形成信息及时互通、资源及时调度、风险及时处置、问题及时解决的工作闭环。推动省、市机关“共学攻坚”,协同办理60个民生项目,惠及群众93万余人次,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共享车位增至16.6万个。正前往法院的律师杨琳高兴地表示,“过去来办个事得提前半小时来停车,现在共享车位多了,真是方便了不少!”
南京组织市、区机关单位与全市1250个社区(村)全覆盖挂钩结对,常态化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建立“平急结合”应急处突机制。平时,协助挂钩社区(村)开展网格巡查、矛盾化解等工作;应急状态下,听从社区(村)党组织统一号令,协同开展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任务,挂钩联系情况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去年,全市累计组织党员148万人次下沉一线,市、区机关单位日均下沉党员1.1万名。“区街干部的加入,带来了资源,增强了‘铁脚板’的力量,还提升了化解难题的能力。”九龙新寓社区党委书记常伟“盘点”了常驻小区的“支援力量”,1名区委常委挂包街道,1名民生工作站负责同志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区检察院入驻社区民生工作站,各级不断推动人力、物力等资源下沉,为基层在服务群众、加强治理方面解了不少“燃眉之急”。
(宁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