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淮安清江浦: “三双”机制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发布时间:2023-07-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卞书记,小区地下消防管道修补好了,多亏你们协调小区红色物业第一时间处置,不然损失就大了。”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长西街道长西社区居民荣友成专程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卞海荣表达感谢,“现在我们待遇好了、腰板硬了,更有动力去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了。”卞海荣说。


  清江浦区是淮安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目前共有81个社区,辖区内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单位家属区多,居民群体构成多元、诉求多样,基层治理难度大。前些年,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提升困难,清江浦区许多社区工作者工作缺乏积极性,离职人数较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1年以来,清江浦区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双专、双向、双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三双”机制,强队伍、强本领、强保障,充分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活力。


  “双专”招录强队伍


  “过去,社区干部大多给人留下年龄大、学历低等刻板印象。”闸口街道花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高畅说,“现在已经大不相同,我们整支队伍更年轻、更专业了。”据了解,该社区7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5岁,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


  清江浦区对社区工作者公开招录和转岗明确“能力素养专业化、岗位管理专职化”的“双专”标准,坚持把大专以上学历作为基本条件,把拥有相关专业资质或社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优先条件,按照“每万人常住人口配备不少于18人”标准公开引才。重点从专职网格员、优秀大学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等中选任,先后将92名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好、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探索实施社区工作者“五岗二十级”职业化管理体系,明确社区正职、副书记、副主任、委员、普通社工5级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岗位任务书,让社区工作者干有方向,为基层治理蓄足“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97.11%,平均年龄为37.9岁,社区工作者的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双向”培训强本领


  今年3月,在清江浦区举办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上,清浦街道港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华娣收获满满:“到杭州学习后,我重点关注到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相关经验,回去以后也要把我们社区好好搞起来。”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清江浦区探索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培训模式,围绕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分层次、分领域组织全区11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发展视野,抓实抓牢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依托区级社区干部学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行业杰出代表,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城市基层党建、老旧小区改造等内容精准施训,举办初任培训、技能大赛、书记讲坛等各类培训43次,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其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持证社工占比达47.62%。


  “我们通过‘一对一’结对帮带、跨街道跨社区轮岗锻炼等措施,引导广大社区工作者在手把手教、面对面学中提能力、练本领。”清江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爱超说。


  “双严”管理强保障


  育好更要用好。张悦是一名“95后”,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来到淮海街道健康路社区工作。从大学校园到家乡基层,对比身边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学,她感到压力不小。


  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面临的统筹管理难、薪酬待遇低、晋升渠道窄等问题,清江浦区严抓激励担当、严格绩效考核,让社区工作者发展有前景、成长有空间。依托“五岗二十级”职业化管理体系,推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贡献奖励”模式,建立村(社区)书记、村委会主任医保专项救助制度,让社区工作者享受岗位等级晋升、工作年限增长等变化带来的待遇提升。健全年度实绩公示制度,明确5级岗位共性考核要求和个性发展指标,综合党员民主评议、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等级晋升、选拔使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目前,有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换届被选任为镇街领导班子副职,5名社区工作者通过招录招聘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重视、关心、支持社区工作者的氛围日益浓厚。


  “入职3年多来,我从1级提升到3级,今年还通过了商圈楼宇专职党务工作者招聘考试,我觉得只要勤恳努力,一点也不比在大城市的同学差。”张悦自信地说。


  (陈白羽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