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五共
村政联结帮促
村村联营产业
村企联建项目
村银联动赋能
红色“E”联盟集约发展
政治理论共学
群团组织共融
富民成果共享
乡村治理共抓
民生实事共办
晨光熹微,朝露日升。在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珥城村乡愁记忆与草根创业街区,商贩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搭棚布展、叫卖吆喝,传统集市热闹开张。“在联合体党委协调下,街区终于落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集镇多年的交通卫生顽疾,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两年实现了翻番。”江苏省人大代表、珥城村党委书记周忠阳说。
为把乡村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聚起来、联起来,从去年开始,丹阳市打破地域、领域界限,全面推动村党组织与机关事业单位、园区、企业等党组织联合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探索实行“五联五共”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产业“五联”——
结对共建 强化“造血”功能
界牌镇界中社区第一工业园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全部为一层砖混结构,不但容积率低,还存在用房安全隐患,拆除重建势在必行。“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手续多、政策性强,当时真是一筹莫展。”社区党委书记李新和坦言。
随后,镇党委牵头,在工业园改造项目上成立联合体党委,将丹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滨江分局等涉及的重点单位、部门党组织纳进来,把社区“自家事”变成了联合体党委“大家事”,原先需要三个月才能办下来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个月不到就由“家庭成员”全程代办下来。
丹阳市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村制宜推行“五联”工作模式,以结对共建形式全面整合联合体党委内部资源,建设标准化厂房、农贸市场、现代农业等增收项目27个,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16个,有力强化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村政联结帮促”模式以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领航员等重点帮促力量为纽带,严格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要求,引导撬动派出单位资源下沉乡村振兴一线,与帮促村共同研究细化帮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民生实事项目的具体措施,切实把派出单位政策、资金、技术、资源等优势转化为村级发展优势;“村村联营产业”模式将有意愿、有优势、有资源的村党组织组织起来,充分整合两个或多个村土地指标、启动资金等资源要素,共同建设发展项目,实现资源入股、抱团发展、分红增收;“村企联建项目”模式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组织村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开展“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等形式的结对合作,共同开展规模种养、乡村工业、产销合作等多类型的村企合作;“村银联动赋能”模式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村党组织开展村银联建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服务体系,下沉服务重心,持续推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下乡、信贷服务惠农;“红色‘E’联盟集约发展”模式依托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统筹区域内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线上销售需求,建立红色“E”联盟党委,打造红色直播间,组建先锋服务团,采取联盟党委统一平台经营、统一质检带货、统一技术指导等集约发展方式,拉动“云端”销量。
服务“五共”——
支部带头 建设富民载体
今年年初,陵口村党委和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党支部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十几位省内知名种业专家来到村里“问诊把脉”,不仅带来了最新、最好的稻麦良种和蔬菜种子,还协调流转了陵口村及周边新陵村、肇巷村3000亩土地,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道路。
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成员单位互联互动,按照“五共”服务理念,联合举办“田野党课”“广场党课”“五事联动”主题党日等活动,帮助解决村民出行、环境卫生、纠纷调解等问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以支部为单位,联合体党委成员单位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灵活搭建共学载体,通过联合上党课、共办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开展专题组织生活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和党性教育。大力整合联合体党委成员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资源,聚焦志愿服务、关爱帮扶、创业就业等,共同开展“党建带群建、聚力促振兴”行动,促进群团组织深度融合。
充分用好联合体党委成员单位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支部+家庭农场”等富民载体建设,扎实推动农村党员群众致富技能培训等,鼓励、培育一批党员致富能手,推动形成“党员领富、带动一片”的共富局面。深化“党建+网格化治理”机制,整合联合体党委力量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凝聚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紧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联合体党委成员单位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入户走访,每年至少联合推进一个民生实事项目、关爱慰问一批困难群众、帮助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通讯员 周宇亮 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