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泗洪:洪泽湖畔大王村
发布时间:2023-12-2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万顷碧波荡漾,百里长堤绵延。

在美丽的洪泽湖北岸有一个小村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大王村,因村民以王姓居多而得名。

据历史记载,明朝中期,王氏家族从山西迁至淮河以南,因淮河水长期泛滥,不宜长期生活居住,后迁至现在的泗洪县东南、洪泽湖北岸,并在这里世代繁衍。

20世纪40年代,大王村仅仅是个小村庄,人口不过几十户,但就是这个小村庄,却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是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署、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被誉为“苏皖红土地,淮北小延安”。

1942年12月,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移驻大王村,四师主力在大王村的大操场上举行了西进誓师大会,彭雪枫师长慷慨激昂地动员:“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在日日夜夜盼望着早日恢复豫皖苏。”

从此之后,陈毅、刘瑞龙、邓子恢、张爱萍、张震、韦国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大王村生活过,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场屋三间,门朝南,东山墙挂作战地图。”据大王村老人回忆,彭雪枫居住的地方,东头一间是办公、书房兼卧室,西头一间住的是警卫人员。现在复建的淮北行政公署等旧居,还保留着当时彭雪枫居住环境的样貌。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被毛泽东称为“虎胆英雄”“儒将”。他不仅智勇双全,而且文化素养高,是人民军队中难得的文武双全、军政兼优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新四军第四师成长为坚持华中抗战、驰骋于豫皖苏三省边界和淮北敌后的劲旅,消灭和牵制了日寇大量兵力,建立起豫皖苏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东移转战洪泽湖畔,来到淮北苏皖边区开始了长达3年的艰苦战斗。在这3年里,新四军第四师先后发动了屠园圩战斗、马公店战斗、朱家岗战斗,打响33天反“扫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淮北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进一步巩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淮北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彭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

拂晓剧团是彭雪枫组建的,剧团的团员是当时13到16岁的中学学生,他们能说会唱,抗日热情很高。剧团随军深入敌后,以舞台为战场,自编自演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发挥了很大的政治宣传和教育作用,成为绽放在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朵文艺鲜花。在大王村如今复原的小剧场里,一个个当时创作的节目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彭雪枫组建骑兵部队的想法由来已久,当时,由于没有骑兵,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不足,多次受到敌人骑兵的袭击,彭雪枫决心要尽快建立骑兵团。马匹缺乏、马具不全,他便想办法筹钱购买;训练不够、协同不力,他便亲自到操场上指导,连自己心爱的坐骑——“火车头”,他也交给了骑兵团。1941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经过刻苦训练,骑兵团驰骋淮北平原,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火车头”的马厩,就在当时四师司令部的不远处。

在为《拂晓报》撰写创刊词时,彭雪枫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当时部队既没有饷源,也没有后勤供应,彭雪枫便发动群众,好不容易才弄到两支铁笔、一块钢板、两桶油墨、一把油刷、一块木板和半桶蜡纸,就靠这些简单材料,办起了报纸。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拂晓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各项政策,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踏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在大王村村史馆内展示的几份《拂晓报》,就是那个年代有力的见证。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王村村党支部发动村民自建红色陈列馆,收集整理发报机、印刷机、马鞍大刀等红色老物件220余件,对新四军第四师旧址和彭雪枫将军旧居进行挂牌保护。村党支部还积极与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后代沟通联系,系统挖掘和展现当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大王村战斗生活的故事。经过多年的传承和保护,新四军第四师的故事也越来越多被人们所熟知,占地380亩的仿古建筑群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为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2017年,泗洪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大王村启动大王庄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对基地19处新四军第四师故居旧址进行复建,新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馆、中国共产党简史馆等。同时,筹建大王庄干部教育中心,深入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着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现场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大王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大王村争取更大的发展。”大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晓梦说。

建成后的大王庄现场教学基地,分教学培训区、现场教学区、军事拓展区、学员食宿区和健身休闲区五大功能区,集培训、会务、研学、食宿于一体,形成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主题教学、红色观影教学等五大类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规模党员干部培训需求,目前,已累计承接省内外各类学习培训活动3500余批次、17万人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江苏省委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江苏省国际交流中心等17家单位先后在此挂牌设立教学点。

漫步大王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排排青砖黛瓦的房屋,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静美闲适的现状,离不开村班子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近些年来,大王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大王庄干部教育中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农业生产、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优质生态环境,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红色文创产品开发与销售,100余人参加基地解说、保安、保洁服务等相关劳务工作,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大王村养殖塘口较多,螃蟹养殖是主导产业,村党支部积极邀请专家到村指导,经过多方考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建成400亩蟹苗培育基地,培育长江1号、2号以及诺亚1号优质蟹苗,以“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本地2600余亩河蟹塘口全部养殖最新品种螃蟹,有效提升了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靠近洪泽湖的大王村还有5000亩连片水域,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水域生态资源价值,大王村积极建设“水上生态牧场”,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经济植物,大力发展旅游采摘产业,美了环境不说,还带动附近村民搞起了荷叶茶厂、水产品加工厂等,强化了生态链、延长了生产线、增加了附加值,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2022年,大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

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村民现场提问、村干部现场解答,在大王村党支部定期召开的“幸福议事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坦诚交流,村民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针对村民反映的集中居住区管道老旧、路面破损、阵地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集中居住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强了基础设施配套,新建了3000平方米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提升了服务功能,村民对我们的工作也更加满意。”唐晓梦说。

村党支部还组织村干部、党员成立红色志愿服务队,推出“红色管家在身边”等志愿服务项目,今年以来,开展服务群众活动22场,服务群众1100余人次,及时解决村民问题120余件。

红色底蕴深厚,产业发展强劲,自然风景优美,红色美丽村庄的内生动能不断激发,大王村正大踏步走出一条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


  (杨松 冯雪强 程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