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如东洋口海岸线上,一排排白色风车吸风吐电;液化天然气巨轮沿着新丝路送来上百万吨蓝金能源,为长三角减碳增绿“加气”鼓劲;万亩光伏板鳞次栉比,借“光”生“金”……一幅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景图正在南黄海之滨徐徐铺展。
为全力构建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近些年来,如东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光伏、液化天然气、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依托党建这个共同的“基因密码”,探索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党建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由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1个联合党委”串起产业集群
立足沿海区位及风光资源禀赋优势,如东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逐步形成以液化天然气、风电为主,以光伏、氢能、储能等为补充的多领域绿色能源产业格局,目前全县绿色能源产业集聚企业达到156家。如何有效把各个领域绿色能源产业有效集聚起来,推动形成产业集群良性发展模式?
在试点海上风电、液化天然气等领域党建联盟的基础上,如东县探索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党建模式,按照“产业相近、区域相邻、职能相关”原则,搭建“1+X+Y”集聚式组织架构模式,通过整合1家绿色能源产业集群联合党委、X家绿色能源企业党组织,以及Y家为绿色能源企业服务的主管部门、园区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党组织,推动绿色能源产业政企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握指成拳。制定产业集群联合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和参建单位党组织职责清单,细化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形成联合党委抓统筹、头部企业抓带动、职能部门抓服务、联建企业抓推进的“四抓”党建工作体系。选派30名党务工作者担任驻企指导员,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科技研发等一线成立党小组57个,有效推动“两个覆盖”与产业发展同步延伸、同频共振。
“4项机制”助推产业融合
“我们推行产业集群党建模式,可以使‘同质竞争’转为‘同向发力’,推动全县绿色能源产业共同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如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集群联合党委针对产业聚集不融合、共存不共联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发展共商、产业共联、队伍共抓、风险共担4项机制,推动绿色能源上下游企业从各自为政向抱团发展融合。建立产业联席会议“轮值”制度,定期收集联建企业问题和诉求,形成需求和问题清单,每季度组织联建企业共商共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引导7家头部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开展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实现抱团做大、互利发展。
构建“党员+骨干”双向培育机制,打造“红领加速度”成长论坛,开展“创业兴企先锋”创建行动,引导党员带头领办技术创新项目125个,认领重点课题72项,推动党员骨干成为助推产业集群发展的顶梁柱。与5家金融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有力提升绿色能源产业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26℃温馨服务”护航产业升级
在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产业集群联合党委的温馨服务至关重要。
针对服务资源整合不够、配置不充分等问题,积极搭建以集群联合党委为引领的产业服务直通车,全方位为绿色能源企业提供“26℃温馨服务”。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每月举办1次政企冷餐会,帮助联建企业协调解决用工、用地等方面的瓶颈难题。组建管理服务、生产技能、市场营销、科技研发4个“红色帮办团”,推行“企业点单、党委派单、组团服务”模式,提供职工培训、技术攻关等专业服务。
依托如东海上风电产业党建联盟阵地,升级打造集党务、政务、商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产业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提供党群服务、政策咨询、劳务纠纷等“一站式”服务,举办“沿海大讲堂”“青年思政课”等活动36场次,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学、劳务纠纷等诉求问题90余个,如今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联系企业和职工的红色枢纽站。
(吉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