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南通海门:减员赋能 以治理重心下移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南通市海门区充分发挥党建在强引领、统资源、优治理、聚人心方面的优势,通过组织、力量、职权、服务“四个下沉”,着力为“车”减负、为“马”赋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幸福湾”。

组织下沉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老小区改造建设规划由我们住建局统筹跟进,确保项目落地能够顺利推进”“我们局行财科将负责项目资金统一筹措和管理”“小区内的供电线路改造,我们电力部门将派专班人员到现场勘测”……6月25日,由海门区住建、财政、电力公司、施工单位等相关“下沉力量”组建的功能型党支部,围绕大同新村老小区改造工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会议。7月10日,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从规划到实施仅用时15天。

这是组织下沉助力基层治理的一个鲜活案例。今年以来,海门区进一步健全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宅上’(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位一体组织架构,组建“下沉力量”“社会力量”功能型党支部195个,建立网格党支部969个,调整优化“宅上”(楼栋)党小组3000余个,在村(社区)一级拓展形成了“1+2+N+X”组织体系,切实把组织网络嵌入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感谢残联为我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我一定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完成好。”家住四甲镇海山村的肢体四级残疾人王淼,因脊柱弯曲,找工作屡次碰壁,由区残联牵头组建的“联·在一起”组织了解情况后,将其就近安排在“残疾人之家”从事辅助性工作,帮助解决了就业难题。据了解,海门区坚持党建带群建,通过党群组织联建、群团共建等方式,进一步织密了基层治理服务网络。

力量下沉

充盈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人手不足、专业能力欠缺导致的服务不到位、问题难解决,是制约基层治理效能的痛难点,海门区聚焦行政力量、政法力量、执法力量和社会力量四支队伍,引导推动向村(社区)一级下沉。

在全区推行区级、镇(街道)党员领导干部赴包片镇(街道)、村(社区)每月“接待日”制度,24名区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前往96个基层党建联系点开展下访接访。依托“双报到·通通在”微信小程序,组织引导8312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办治理微项目368个,协调解决治理微事件782件次。

为强化基层法治建设,依托“三官一律”下基层、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海门区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通过组织推荐、自愿报名的形式,296名专职法律工作人员、社会律师、法学专家到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服务;针对法治薄弱村(社区),从政法系统选派12名党员干部兼任法治副书记。

持续巩固城管执法人员“区属镇管镇用”下沉模式,推动其他执法领域以派驻执法或分区域执法形式下沉,有序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的良好局面。海门街道作为海门区核心主城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街道之一,下辖38个社区、27个村,常住人口35万人,承担着城乡治理重任,因不具备完整且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权限,时常陷入“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管不好”尴尬境地。今年以来,街道探索试行“末梢执法”模式,构建“1+4+N”综合执法体系,成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接统筹城管一大队、市场监管分局、税务局分局及其他下沉执法力量,形成街道层面的“一支队伍管执法”。

以“全民下沉、全域点亮”为目标导向,在区一级建立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园,制定“社会组织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白名单”,精准供给村(社区)。截至目前,共孵化培育社会组织45家,确定“基层治理白名单”60家。

职权下沉

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

今年以来,海门区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方式,下沉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社会服务、户籍管理等12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至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共办理政务服务事项54.4万件次,群众满意度达99.7%。

6月10日,在海门区公安局三星公安综合服务窗口,安徽籍务工人员蔡先生正在办理户口迁移业务。“海门实施的户籍‘跨省通办’为我们省外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原本需要两头跑来回折腾,现在只要在海门提交申请即可办理,我和妻子商量把老家小孩的户口迁过来,接受海门的高水平教育。”据了解,今年以来,区公安局在全域铺开户籍业务“跨省通办”,在镇(街道)派出所全覆盖设立“综合窗口”18个,明确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跨省通办”事项32项,满足了群众和企业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没想到,20万元的‘兴村强体贷’仅1天时间就打到了我们对公账户上,我们将对市场的水电、地面、铺位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市场整体安全性和美观性。”四甲镇货隆农贸市场负责人曹锡平激动地表示。据了解,海门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区实施政务、村务、商务、金融服务“四务融合”便民服务点建设试点工程,通过对接“农商·苏服办”政银合作平台,下沉覆盖户籍、证件、年检年审、社会保障等30余类、240余项民生事项的政务查询和办理服务,创新推出“乡旅E贷”“兴村强体贷”“富农易贷”“富民安居贷”等信贷产品,全方位对接农户信贷需求。

服务下沉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海门区整合47家区级机关部门(单位)、11个镇(街道)两级服务资源,组建政策宣讲、文明新风、技术技能、民生公益“四辆直通车”,深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宅上”党小组等前沿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类服务活动送到他们“家门口”。

“挂号难,排队看病等待费时间”“做完检查拿了报告却找不到原来的医生”……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为精准击破传统就医的淤点、堵点,今年4月,区人民医院启动实施“云端问诊”平台建设工程,在全区11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安装搭建远程医患互联服务平台,将医院21个科室、78名医生、500余种药品“搬上云端”,提供集在线问诊、药品配送、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线上医疗服务,链接“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暨江苏省中医互联网医院系统”,让更多的优质资源触手可及。自试运行以来,“云端问诊”平台已完成咨询532人次、复诊112人次、药品寄送78次,初步达到了医疗资源高效共享与便捷触达的效果。

“今年玉米销售行情差,降到2元1斤也常常无人问津,我们看着田里的大片玉米一时间犯了难。黄书记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策划了助农直播,1400多斤的玉米在3个小时内售罄,帮助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常乐镇官公河村农户郁平对电商助农直播赞不绝口。“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先后在我们村设置了电商服务网点,配套了完整的直播设备,组织开展了电商直播专项培训,为我们创造了直播助农的‘软硬’条件。”官公河村党总支书记黄俊亮介绍道。据了解,目前海门区已建成电商服务网点161个,覆盖代收代发快递、充值缴费、日用品销售、电商宣传等服务,累计培养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农人等助农直播员425人,今年上半年农特产品网销总额突破5000余万元。

(袁园 秦成林 施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