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实体支撑,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近些年来,各地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建设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提升管理精细度、服务精准度,使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高效服务。本期《关注》版聚焦江苏省扬州市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淮平原,是一座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和生态宜居名城。全市共有村(社区)1424个,常住人口458.5万人。2020年以来,扬州市坚持从基层的需要出发、用群众的视角考虑,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建阵地”行动,先后以“面积达标年”“功能提升年”“作用发挥年”为主题,一以贯之、压茬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以活动聚人气、以服务聚民心,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遍布城乡、深入人心的“红色综合体”。
聚焦设施陈旧、基础不强等问题
一村一图 提档升级
>>>“四不两直”全覆盖调研走访掌握一手资料;压茬推进新建和改扩建计划;“一村一图”从严把关设计施工方案
“老村部太破了,群众办事、党员开会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很不方便,请组织上帮助我们。”在2019年年底的走访慰问中,仪征市捺山村老党员王庆田紧紧握住组织部负责人的手,提出了请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任务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村级阵地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缺位”的问题渐渐显露。
2020年,为了摸清基层“家底”,扬州市委组织部组建6个调研小组,集中2周时间跑遍了83个乡镇(街道)的1400多个村(社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137个村阵地面积达不到400平方米的省定标准;16个村(社区)没有相对固定的办公服务场所;70%以上的村级阵地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设施陈旧,有的甚至成了危房……
从这一年开始,扬州市委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项目”,市委组织部牵头住建、发改等10个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共同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在最突出的资金问题上,扬州市坚持“不增加村级债务”的原则,通过财政补、党费拨、部门帮等办法筹措资金,支持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加强对基础薄弱村(社区)的资金支持,提升每年运转保障经费,由财政兜底保障;对市级重点薄弱村和城区社区,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再补贴额外的为民服务专项资金。
在建设过程中,扬州市不搞“一刀切”“一阵风”,根据掌握情况,每年滚动倒排条件最差的村(社区)直接支持新建;县级组织部门统筹其他村(社区)安排改建扩建。2020年以来,先后新建改扩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735个,占到总数一半以上;1003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相比2019年底的564.5平方米增加到937.85平方米,421个社区每百户面积从33平方米增加到46.75平方米。
市县组织部门坚持“一村一图、一村一议”,从严审核把关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对于异地新建的,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逐一研究建设方案;对原址扩建改建的,县级组织部门从严把关,严格杜绝规划问题、设计问题和质量问题,力求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民心工程”“良心工程”。为了方便群众找到,扬州市要求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优先选址在人流集中区,在全市主次干道设置党群服务中心路标牌,统一党群服务中心标识,让基层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的阵地在跟前、党的组织在身边。
“过去到村部办个事都要七拐八绕,现在路好走,门好进,事也好办!”提到现在的变化,王庆田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聚焦功能不全、服务不优等问题
加强管理 优化功能
>>>编印《使用指导手册》规范日常管理;最大化安排服务空间;制定服务清单、挂牌准入清单减轻基层负担
面积大了、条件好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怎么规划、日常怎么管理,成了不少村(社区)书记面临的共同难题。2022年4月,扬州市印发《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使用指导手册》,“手把手”指导村(社区)党组织聚焦支部党员、辖区居民这个主要目标人群,兼顾流动党员、“两企三新”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合理划分党群活动、政务服务、综合治理等功能区域,既明确了便民服务、教育培训、社会治理等基础功能室,也鼓励探索爱心超市、琴棋书画室等特色服务功能室,由村(社区)党组织统一召集“民主议事会”,协商讨论决定功能规划和日常管理。
扬州市坚持把服务功能放在首位,要求全市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占比普遍超过90%,坚决不允许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办公楼”。其中,一楼大厅全部用于便民服务,村(社区)干部统一在大厅集中办公,为广大群众提供民政帮扶、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服务进门就有、办事不用上楼”。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结合辖区群众实际,有重点地拓展个性化、特色化便民服务: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老年居民超过40%,社区专门规划为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邗江区和月社区立足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置流动图书车、书画室等特色服务。
“硬件”有了,“软件”也要跟上。扬州市全面加强党群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制定实施一揽子标准化服务清单。将170多项各类服务事项,统一精简为居民医保参保、纠纷矛盾调解等18个直接办理事项,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经济适用房申请等36个代办政务服务事项,以及托幼、劳务用工介绍等10个特色便民服务事项,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过去,“牌子乱象”是困扰基层的一项顽疾。扬州市在启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当年,就着手制定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识牌《挂牌准入清单》,规定主体建筑外部统一悬挂党徽和“党群服务中心”标识,主入口处只允许设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4块标牌,同时明确建筑内部21个标牌的规范名称、责任部门和挂牌位置,有效杜绝了乱挂牌、滥挂牌现象。
“新的阵地,迎来新的作风、新的面貌。现在,群众有事情愿意来村部、有困难习惯找党员。”宝应县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朱龙华介绍。
聚焦活动不多、人气不旺等问题
丰富形式 凝聚民心
>>>常态化开展“1+4”为民办实事活动;向基层统一赠送“健康三件套”“文体三件套”;个性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走了,走了!今天的‘集市日’有艾灸、义诊,还有‘小升初’政策咨询!”一大早,邗江区双庙村党员吴有和招呼左邻右舍,一同去村党群服务中心“赶集”。这种由市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送服务下乡的活动,每个月都会在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举办1次。
建好管好是基础,把作用发挥好、把群众凝聚好才是目的。在工作实践中,扬州市创新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和聚人气、聚民心的“五常两聚”机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举办各类服务活动,提升人气、凝聚人心。
据统计,扬州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人130.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8.59%,农村地区因为“空心化”,老年人占比更高。2021年,扬州市开始在全市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1+4”为民办实事活动,全天开放党群服务中心附属运动场地器材,并为群众免费提供量血压、找医生、买东西、做家政4项服务。去年开始,扬州又推广村(社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免费提供理发、助浴、打扫等家政服务,不断丰富“1+4”的内涵。
针对村(社区)老年人较多的实际情况,扬州市县组织部门争取了一部分财政资金,统一向全市每个村(社区)赠送身高体重仪、血压计、血糖仪“健康三件套”,受到热烈欢迎。后来,根据基层建议,各级组织部门又统一向每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赠送了按摩椅、乒乓球桌和台球桌“文体三件套”,供群众免费使用,引发积极反响。每天清晨接送完小孩、买完菜,就到党群服务中心测血压、打乒乓球,如今成了很多老年人的“健康标配”。
关注老年人,也要吸引青年、服务少年儿童;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功能就越来越多样。今年春天开始,“青年夜校”风行扬州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类65种课程、1250次专项服务活动,吸引了11800多名青年“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夏天,依托遍布城乡的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篮球场,50多个乡镇举办了超500场“村BA”赛事,累计观赛群众超10万人次;暑期,全市70%以上的党群服务中心都办起了爱心暑托班,近4万名儿童有了好“趣”处,仅邗江区四联村就办了20期。
人气旺了,人心就有了;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组织说话也就有人听、办事也就有人跟了。2023年开始,立足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阵地”行动打下的坚实基础,扬州在全市启动村级集体经济“促增收”行动,让村级党组织有阵地服务,也要有财力支撑。江都区双华村结合本村花木产业,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辟了6个助农电商直播间,80多户专业种植户在村党组织带领下,打造了一整条花木产业链,实现网络零售额705万元;高邮市在6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电商服务站,开展技能培训75场,一大批党员群众走进直播间,化身带货达人,带动土特产累计销售超4000万元。去年,扬州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12.9万元,村级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带群众谋发展的信心更足、底气更强了。
经过5年的建设,扬州逐步构建起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支点,商圈党建会客厅、网格党建微家、行业先锋驿站等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党群服务圈。如今,行走在扬州的运河两岸、大街小巷,抬头可见高高飘扬的党旗、熠熠生辉的党徽,有辨识度、有温度的“红色综合体”遍布各地。
“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是中心。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质量,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明表示。
(扬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