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南通:江海英才计划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0-07-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点击    
  日前,南通市新一轮入选“江海英才计划”的69名人才(团队)陆续领到了市政府拨付的相关人才资助经费。据悉,在6月初举行的2020年南通“江海英才计划”集中签约暨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上,69名人才(团队)合计获6875万元的资助奖励,其中首期拨付资金2882万元。

  近年来,南通市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机制,先后推出“人才八条”和三大“人才新政”,出台22个配套政策。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招才引智,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数和高技能人才数招引数量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其中,超过40%的双创人才来自上海,超过70%的双创人才来自长三角区域,以区域人才吸引力生动诠释了上海“北大门”的强劲发展动力。

  构建“柔性引才”新通道

  同济大学的李国强院士,2015年来通创办蓝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减震制品的开发、制造、安装,企业除参与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世博中心等国内重大标志性项目外,疫情期间,该公司的减震技术还应用于武汉方舱医院的建筑安装。他坦言,之所以扎根南通,主要就是人才优惠政策力度大,创新打破了地域壁垒,最大程度保护了科技人才成果收益。企业近三年累计已有5名来自上海的人才获得南通江海英才项目支持,省市区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

  南京着眼长三角一体化要求,着力加强与上海的人才工作对接,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在创新“飞地孵化”模式下,近3年在上海建设金桥园区双创人才基地等16个、逾5万平米的离岸创新创业载体,将南通人才优惠政策延伸至上海离岸创新基地,实现“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通过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度壁垒,促进南通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5年累计从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区域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创新创业人才多达150余名。

  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

  彭冬,上海交大毕业,2016年来通创办筑升科技,先后获得科创投的政府类基金支持和商业银行的人才信用贷款近3000万元,到南通4年来,彭冬从一个背包创业者,顺利将筑升科技发展为近百人的中小型规模。他表示这里不仅在创业初期有优惠,后续还有投融资风险补偿,这让他在南通的发展更有底气,也对南通的未来更有信心。

  近年来,南通大力发展人才金融,推进实施人才投、人才贷等项目,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组织开展“江海创投行”走进上海等路演活动,加速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从2016年开始实施创业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培育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社会资本来通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对投资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的社会资本给予风险补偿。连续3年专题举办江海英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介发布会,帮助江海英才企业加快开拓长三角乃至国际市场,推动有条件的人才企业进入创业板、科创板等各类资本市场。

  营造安居乐业新港湾

  处在战略机遇加快落地的“风口”, 南通正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沪苏通核心三角中的主力城市,随着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到达上海虹桥站最快只要66分钟,沪通两地人才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我和爱人都在南通,但是女儿的户籍在上海,去年,我通过南通人才服务政策保障,让女儿顺利就读南通市区小学,避免了一家分离。”来自上海的朱芳,提及南通的人才政策时说:“考虑十分周到,不仅有人才创业生涯规划的优惠,还有买房、家居、子女上学等直接关系到生活幸福指数的服务全家式政策保障。”

  除了重视人才创业发展,也在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为外来人才提供全周期、全流程的要素保障和综合服务。“个人购车上牌的,在车管部门享受绿色通道和全程导办服务”、“在市区各经典旅游观光享受免票或半价优惠”……。4月29日起,426名首批核准的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即可凭本人身份证领在市政务中心领取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卡,享受全新的人才专属服务。根据南通市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内容的最新公示,该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40个职能部门单位、90项人才服务事项,涉及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可谓是南通人才工作“史上最强”。通过同城化、无差别服务内容,打造人才综合生态,推动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才对南通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陈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