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扬州:科技镇长团为企业打造“最强大脑”
发布时间:2020-08-3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帮就帮在刀刃上。朱教授、王教授提出的改进方案,彻底解决了活塞杆表面防腐工艺技术环保问题,欧美高端市场终于向我们敞开。”在近日举行的扬州市科技镇长团“团+组”产才对接会“智慧龙川”高端装备制造专场活动上,扬州市江都永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传俊兴奋地告诉记者,受邀参会的南京工业大学朱承飞教授和江苏大学王匀教授为企业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这一校企合作,由宝应县科技镇长团陆杰和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镇长团徐美华穿针引线,共同促成。对接会上,20多位科技镇长团成员同6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30名高校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一对一对接,破解30多项企业技术创新难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1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产才对接更匹配、成果转化更精准、服务发展更高效,得益于扬州在全省首创“团+组”(科技镇长团+产才对接专家组)工作机制。2018年,扬州依托7个科技镇长团,成立7个产才对接专家组,打破科技镇长团属地界限,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跨地区跨团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实现“产”和“才”高位嫁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需求导向+跟踪服务 让产才对接更匹配

  每一位科技镇长团成员背后,联系着一门学科、一所学校、一个科研院所,他们成为地方企业步入高校院所的“敲门砖”,打通了高校成果和企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这支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特别‘行动队’,正开辟出一条高端人才引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通道,助力我市‘323+1’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扬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裴旭东表示,接下来,扬州将“深挖一锹”,努力实现“团+组”的“三延伸三扩展”,即专家组成员逐步延伸到全市历任团员、全省团员以及团员派出单位专家资源,服务对接的企业逐步扩展到所有在扬省级科技企业家所在企业、市级科技企业家所在企业以及全市有产才对接需求的企业,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线上平台+线下对接 让成果转化更精准

  今年,该市创新推出科技镇长团“团+组”产才对接云平台,在线上搭建科技镇长团与科技企业家合作的新平台,目前已输入历届科技镇长团团员信息581条、科技成果1277条、企业需求436条、工作动态104条,注册企业账号400个,力争覆盖全市所有高新技术企业。

  扬州科技镇长团产才对接云平台将线下“团+组”转为线上云平台,在云端精准推进人才科技项目对接,放大科技镇长团资源整体优势,聚焦“人才供需侧”两端,围绕人才技术供给侧,由科技镇长团团员定期发布派出单位的人才科技项目成果;围绕人才技术需求侧,由企业根据自身人才技术需求在平台“发单”,再由团员“接单”,有效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步伐。

  与此同时,云平台开设“人才政策”板块,纵向整合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才科技政策,横向整合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条线人才科技政策,以政策的“云”集成释放政策“云”红利。围绕“团+组”,专门开设“产才专家”板块,按照产业类别,集中宣传展示全市7个产才对接专家组,推动“团+组”工作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力争打造成为扬州永不落幕的人才科技产业对接平台。

  资源共享+区域联动 让服务发展更高效

  从项目对接到搭建平台,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七大产才对接专家组形成强大合力,产才对接渠道不断拓展、创新资源集聚明显加快、校地产研合作深度融合、解决企业需求更加精准。例如,宝应出台《科技镇长团“团+组”工作实施办法》,推动省物理学会建立院士科技服务站;高邮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帮助引进了国家杰青汪的华教授、国家优青肖巍教授,并组建创新团队;仪征拓展形成了“20多名核心成员+5个紧密合作高校+历届科技镇长团成员”的立体资源圈;江都在江苏大学刘军教授引荐下,成立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开发;邗江举办系列产才对接主题沙龙活动,搭建政产研合作共赢平台,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广陵促成维扬豆制食品与“大豆院士”盖钧镒教授团队达成俄罗斯15万亩大豆种植项目合作协议;开发区跨区域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联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凌祥教授团队,与仪征一万节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能干事、干实事的信心和决心,归功于扬州从人文关怀到制度激励的“一揽子”政策。扬州始终按照“谁需要谁对接、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优化选聘流程,将与产业最契合、企业最需要的团员选过来。坚持严管与激励并重,将他们纳入“绿扬英才卡”服务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干事创业。


  (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