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父亲手艺 绣出广阔天地
我的父亲莫学春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偶然接触到了乱针绣。为了养家糊口,手掌布满老茧与裂纹的老兵,拿起了小小的绣花针,心无旁骛地学起了乱针绣,并最终成为鲁垛乱针绣产业的奠基人。他有一句口头禅:“水乡人穷怕了,哪怕绣花针戳出血,也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绣出一片新天地。”
父亲的绣花针和一席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19岁那年,我从连云港外事学校毕业后,放弃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外企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针线,当了一名飞针走线的绣娘。
真正拿起绣花针,我才真正意识到从事刺绣的艰辛和不易。刚开始学习刺绣,我经常熬到半夜,手指被戳破,腰酸痛到不能站立。为钻研刺绣技艺,我还专程去苏州拜师学艺,认真钻研刺绣影像基础知识和绘画艺术。经过一番努力,我总结出了最适合人物肖像表达绣法技艺——“16系环节操作法”。这种技法使绣制人物肖像活灵活现,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刺绣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我的作品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2018年9月,我接到一位澳门客人的邀请,为澳门葡京大酒店壁纸墙绣制作品。我和60位绣娘一道,经过210个日日夜夜的赶制,终于将一幅绣满菊花的作品摆在了客人面前。
近年来,我创作或参与指导的多幅作品频频获奖并亮相国际国内舞台,绣制的作品《丝路》更是捧回了国家级“百花杯”金奖。
肩负传承使命 绣出亿元产业
从事乱针绣行业这么多年,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她们渴望通过刺绣来改变生活,但苦于绣艺不精,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开始筹建乱针绣技能培训学校,免费办起了乱针绣技能培训班。除了自己给他们授课外,还经常邀请苏州、常州等地的刺绣大师前来传授技艺。
鲁垛镇三新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嫁到这里的40多个外地媳妇,遍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由于家寒底子薄、就业门路少,许多外来妹迫于生计,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当得知家乡乱针绣这个行业很出名,不仅可以挣钱还能照顾到家庭和孩子,她们个个都期盼成为一名绣娘。我用一根绣花针,把村里的姐妹们团结在一起,帮她们就业创业,许多农村妇女的生活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加入到绣娘队伍,一个个乱针绣工作室建立起来,一家家乱针绣企业拔地而起,乱针绣产业正在茁壮成长,目前年销售产值已上亿元。宝应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乱针绣之乡”美誉,鲁垛镇乱针绣产业园被评为“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江苏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
关注特殊群体 绣出小康之路
为了让乱针绣惠及更多家乡父老,我与县职教集团、实验初中开办了刺绣兴趣班,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们上课。此外,我还联合县残联,开设残疾人就业培训班,免费教授乱针绣技艺,帮助一批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天生患有残疾的吴学莲,学会了乱针绣后,每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还曾在扬州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个昔日靠政府低保救济的残疾家庭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在两地政府的牵线下,我带着刺绣技艺,来到宝应县对口帮扶的陕西省定边县,为当地60多名留守妇女培训乱针绣技术。我挑选16名尖子生到我的培训学校进行集中学习、系统培训,手把手教他们乱针绣技法和市场知识,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今年,是我和父亲接力传承刺绣非遗的第32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我有一个“锦绣计划”:借助网络平台,创办中国首家乱针绣网上传习所和乱针绣培训基地,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让更多困难人群学习乱针绣技艺,迈上全面小康的锦绣之路。
父亲从常州带回的千根丝、万根线,不仅孕育出水乡妇女创业致富的五彩线、幸福线,也融入了我的青春线和奋斗线。我将继续传承和创新乱针绣这一特色产业,带领更多绣娘用双手绣出美好新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莫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