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水晶甲天下。目前,江苏东海县水晶产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从事水晶工艺品创作及雕刻人才7000人,拥有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年交易额超180亿元,电商交易额超80亿元,水晶乡土人才真正“香”了起来。
踏上水晶雕刻逐梦路
我是孙睿,一个土生土长的东海人,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了东海水晶产业由“提篮小卖”到“买卖全球”的发展历程,个人与企业也随之不断成长壮大。
入行之初,我怀揣从亲朋好友筹集来的20万元,采购了一批水晶制品来到北京,准备大展身手。没想到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20万元打了水漂。首战失败,我并没有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失败原因:“产品多是出自农闲时磨珠制链的村民之手,研发设计、制作工艺、产品质量等均不能满足都市追求时尚的消费人群需求。”找到问题关键,我明确了前行方向。“要想打开大城市的市场,必须将顾客的需求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一边沉身扎根水晶原料一线,与挖矿卖料的小商贩广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原料鉴别、采购等知识;一边多方拜师学艺,深耕水晶雕刻技艺。经过多年努力,自己逐步成长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名人,作品获得近百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打造创新发展强引擎
2007年,随着东海水晶产业蓬勃发展,我的公司也逐渐步入正轨,当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就业人员30余人。面对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多年实践中,我感到传统手工作坊每一件作品都由人工打造,制作周期长、进度慢,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进行规模化生产。深思许久,我确定公司转型目标: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
思路决定出路。为打造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企业,2008年,我注册成立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推广、销售于一体,开展组织再造、流程再造,打造以天然水晶雕刻为核心的专业化、创新型企业。2013年,至善坊公司入驻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企业快速发展,招收各类员工100余人,并以上市公司准入条件为标准,再一次展开组织再造、流程再造,投入培训经费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投入技改资金建成行业内第一条现代化标准产线,至此,公司建成一套独具特色且持续发展的治理体系。
传好技艺传承接力棒
作为水晶非遗传承人,我在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时刻不忘传授技艺,系统地培养后继人才。2009年,我创办了东海县至善坊水晶雕刻技能培训学校,成建制、成规模地培训人才,形成一套独特的培训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水晶雕刻人才短缺难题。还先后与东海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实现工学结合、无缝对接。
2017年,我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称号,入选东海县“晶都英才计划”,获评“晶都水晶名人”称号。我创建晶都英才工作室,吸纳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行业精英,将工作室打造成技艺传承创新平台。2018年,为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技艺传承,东海县开展“名师带高徒”系列活动,我主动报名,先后收徒16名,切实传好雕刻技艺传承“接力棒”。
做富民增收带头人
自古创业多艰辛。我在创业初期也曾经历过欠债百万、生活困顿的窘境。成功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帮助小企业在市场海洋中劈风斩浪?如何让行业后起之秀更加平稳发展?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想到了一条解决路径,那就是构建水晶产业资源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把一个个分散的小商户,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以此提高每个个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致富。
2015年,我建立“来就业、学本领、自创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号召公司员工、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到至善坊公司创业,为他们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让他们各尽其能、发挥所长,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截至目前,平台共孵化出策奇影视、本木家居等13家企业,新增就业300余人,年产值超亿元。2019年,我又在着手打造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一个量贩式、仓储式的销售中心,让他们在创业路上少一些曲折。
回首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我彷徨过如何走好自己的创业路,饱尝过创业失利带来的痛苦,也欣喜通过努力带来的收获。但无论在哪个阶段,我都不曾忘记把东海水晶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推送给更多的人,让一块块经过灵手打造的水晶饰品向世界传递“务实、包容、创新、开拓”的新时期东海精神。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