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高邮把科研院所搬到企业“门口”
发布时间:2021-05-3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点击    
  5月25日,江苏高邮市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阚道远带队,和菱塘回族乡相关负责人前往南京工程学院,就平台合作进行签约。这是继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邮创新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校院所科创载体落户高邮后,江苏省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高邮团助力高邮创新发展“再落一子”。依靠这些载体,高邮的企业可在家门口向大院大所寻求技术“背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近年来,高邮不断瞄准产业集群发力。高邮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辉介绍,地方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撑,“这些高校院所科创载体的落户,为各类人才科技资源在高邮集聚按下了‘加速键’,助推高邮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发展潜力持续增强。”据统计,截至目前,高邮先后与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24家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建成扬州市级科技产业综合体4家,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11家,为引进人才、落地项目提供创业孵化、技术合作、专利申请等“一条龙”服务。

  “2019年,我来到高邮挂职,走访企业发现,他们经常遇到技术难题却找不到专家来解决,科技镇长团成员便为他们联系大院大所,解难题、破瓶颈。”阚道远告诉记者,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大院大所常态化护航高邮企业?“我们经过多番商量后,决定围绕高邮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加速引进高校院所载体,帮助企业在家门口解决问题。”

  电线电缆是高邮的传统产业之一,为了解决特种线缆及其材料问题,企业曾外出请专家。“南京工程学院技术转移中心落户菱塘回族乡,为我们企业插上了科创的双翼。”扬州亚光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行兵告诉记者,“企业单独和高校合作搞研发,前期投资大,有风险。现在家门口有了产学研新载体,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落地开花’,有利于我们降低研发风险。”

  在高邮科技镇长团办公室里,一张高邮地图上标注了已经落户的大院大所分布图:沿着333省道,先是位于卸甲镇的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高邮院,紧接着是位于高邮城南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然后是位于高邮高新区的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邮创新园……“根据高邮产业布局和人才科技事业需要,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构建沿333省道的‘创新走廊’,让高校院所载体沿着高邮的产业布点走。”阚道远说,大院大所就在家门口,“大厂大园”找人才、寻技术,就像到邻居家串门。


  (王亦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