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吴元新:破土而出反哺乡村
发布时间:2021-06-2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小时候,蓝印花布是外婆的一块头巾,是母亲的一方包袱布,是父亲的一条盖被。过去,蓝白相辅的艺术世界,一直陪伴着我的学习和生活。20世纪70年代初,传统蓝印花布被机印花布取代,濒临消失。17岁的我,带着对印染工艺的情感,成为愿意在染坊工作的唯一年轻学徒。而今,我培养的传统印染技艺乡土人才和印染技艺爱好者遍布全国。蓝印花布这项乡土技艺得以传承,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对乡土人才的尊重和重视。人才政策的温暖,就像是一只有力的手,让我更加坚定有序地坚守在传承乡土技艺的路上。


  四十五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一直从事着蓝印花布传承保护工作的我,在冷清又缺乏新鲜成员的染坊里,几年如一日的学习研究,印染、刻版、刮浆、晒布……一匹匹纯白的方布被染成千变万化的蓝白。

  我从一个乡村染坊学徒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路上可以说得上是披荆斩棘。长期以来,蓝印花布的传承都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大量的染坊师傅年事已高,而年轻的染坊学徒几乎没有。民间的俗语里总是说,工作有三大苦——打铁、染布、磨豆腐。“脏,苦,累”蓝印花布工艺三个全占,太多的年轻人空有兴趣,浅尝辄止。蓝印花布土,蓝印花布不“洋气”,蓝印花布缺乏一份认可,没有年轻人愿意长期从事传统技艺。我看着焦心,却没什么好办法。

  2017年,我有幸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首批“三带”名人,被江苏省人社厅授予第一批乡土人才工作室。无论是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还是乡土人才载体建设,在全国都属首创性探索。一瞬间,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我这名蓝印花布手艺人有了传授平台,有了展示窗口。201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江苏大工匠”荣誉称号;2019年,我的蓝印花布工作室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份又一份的荣誉,一项又一项的政策,使年轻人对传统手艺的认知不断提升,他们不再认为蓝印花布土,反而认为蓝印花布是一种民族乡土文化,从过去的自卑,变为了如今的自信。

  从不解到好奇,再从好奇到尊重,乡土人才政策为蓝印花布技艺拉来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传承者。国家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展示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把乡土人才当做国家文化人才来培养,给予他们尊重和机会。江苏省各项人才政策指向性强,扶持力度大,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支持令我感动。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乡土人才政策的扶持下,蓝印花布乡土技艺以更为立体的方式被传承和传播,而这份传承和传播也最终反哺于乡土。在南通崇川区陈桥乡的支持下,近几年来,连续恢复种植了近百亩蓝草园区,用于生产蓝印花布的染色原料,以此来鼓励种植户不单单种好“饱腹粮”,也养好“文化草”,有力地推动了蓝印花布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形成了社会文化产业氛围。在乡土政策的引领下,南通的蓝印花布同当地的色织土布、刺绣、扎染、红木家具跨界融合设计,形成了具有乡土技艺特色的文化产业。

  我作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更有责任把蓝印花布之美送给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国家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乡土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单枪匹马到集团作战、从乡村民间到香飘全球。作为第一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我要充分响应乡土人才政策,不仅要将热爱播撒到祖国更远的地方,更要承担起反哺乡村的职责与使命,让蓝印花布的千载芳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吴元新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