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近些年来,南京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城市愿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人才现实需求入手,向人才创新创业着力,积极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让南京成为人才向往之处、事业成就之地和安居乐业之所。
百舸争流之下,如何延揽人才
构建全球引才网络
推出“创业南京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紫金山英才计划”等,启动实施“生根出访计划”“百校对接计划”,定期举办紫金山人才发展国际峰会、全球菁英人才节、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等特色品牌活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当前,围绕创新发展、人才招引,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的竞争风起云涌、远胜从前。尤其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全球高端人才流动频率加快、规模日益扩大。
怎样针对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新特点抢占先机,为广大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不二之选?南京选择了主动出击。
连续4年,聚焦创新推出“市委一号文”,推出“创业南京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紫金山英才计划”等一系列重点人才计划,南京从积极引进全球人才、开放举荐各类人才、精准制定培养举措、优化人才激励奖励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举措,向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抛出橄榄枝。“十三五”期间,共吸引9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超过30%具有海外背景。
除了政策牵引,南京撕下了质朴“大萝卜”的标签,主动走出去推介自己、寻求合作。2018年,“生根出访计划”启动实施,南京各板块园区分别对接一个创新大国和一个关键小国,面向海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富矿,联动引人才与引项目,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人才创新合作网络。随着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海外创新中心等一批优质合作项目挂牌落地,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纷至沓来。2019年底,南京瞄准国内高校院所优质资源,启动“百校对接计划”,根据学科领先性、产业匹配度标准,精选全国百家重点高校院所,组织产业园区百名科技人才专员驻点对接,推动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织密校地合作纽带。一年多来,已向69所高校选派人员106人次,落地和在谈新研机构5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00多人,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79个,转化科技成果300多项。去年年底,重庆大学与南京签署协议,在浦口共建首个异地研究(生)院,未来将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功能的产学研融合基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GIS工程中心朱欣焰率领的人才团队与六合区合作,共同投资成立“南京北斗创新应用研究院”,落户以来,已孵化3家企业,涵盖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
搭建常态化的人才交流平台也是南京全球揽才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南京定期举办紫金山人才发展国际峰会、全球菁英人才节、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等特色品牌活动,广邀全球人才,擦亮引才名片。疫情期间,举办“才汇金陵·共创未来”云聘云创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方式,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向全球推介南京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人才“云聘”平台一次性提供超1.2万个就业岗位。
科教资源众多,如何释放活力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行人才团队持大股,推行“双聘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举荐制;精准推送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免租金办公场所、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等双创扶持
南京科教资源众多,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均排在全国第二位,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以及在南京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是南京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
但同时,和全球任何一座创新城市一样,南京正直面创新发展三大问题:科研与产业如何融合?政府与市场如何协同?“高原”和“高峰”如何打造?
为把“两张皮”拧成“一股绳”,让科教沃土渗出更多“创新养分”,近些年来,南京围绕人才治理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打破制约人才活力释放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深化校地人才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南京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行人才团队持大股,组建的41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中,人才团队平均持股比例达56%。积极推行“双聘制”,支持高校院所拿出教授岗位、专门编制等与地方联合引才、向创新型企业开放,为科研人员“创新在高校院所、创业在园区平台”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在人才评价方面,贯彻中央深化“三评”改革的部署要求,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评价体系。创新类人才突出市场薪酬评价标准,创业类人才突出社会资本评价标准,对用人单位花高薪引进的创新人才、获得风投大额注资的创业人才,直接纳入重点人才计划予以支持。打破“四唯”桎梏,实施高层次人才举荐制,由两院院士等业界专家、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等负责人组成“伯乐”团相才荐才,经认定的优秀人才,直接纳入南京A—F类人才名单,享受相应的双创支持、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建立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制度,对各类创新主体中获得市场薪酬50万元以上的人才,根据科技贡献按照比例予以奖励,对企业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给予引才用才示范奖励,强化对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双重激励。为了提升人才和企业的获得感、体验感,采取大数据后台抓取、免申报直接到账的方式,让广大人才和企业更便捷地享受到政策红利。实施3年来,有近1万名人才和58家企业获得奖励,总金额近2亿元。
针对人才创新创业中面临的资金、载体、市场等现实难题,南京研判人才成长阶段性需求,精准推送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免租金办公场所、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等双创扶持。对引进培育的顶尖专家(团队),给予500—1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业人才,资助额度从“十三五”期间的最高150万元提高到当前的350万元。对青年大学生,提供见习补贴、放宽落户、创业资助、人才安居等一揽子政策。在金融支持上,由紫金投资集团牵头发起,设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人才创投联盟,人才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定向支持人才企业发展,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天使基金,专项支持海外人才创办的各类科创主体。在拓宽发展机遇上,聚焦产业链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打造底层技术和应用协同的“试验场”,让更多企业发现机会、发现价值,围绕痛点、难点解决问题,寻求更具前景的创新模式和产品方向。
“十三五”期间,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创业南京”人才企业中,836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26家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89家挂牌上市。2018—2020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累计达113.43万人,平均每天新增1000名以上大学生在南京创业就业。
如何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
营造宜居宜业生态
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18类60项公共服务和市场资源;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立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园区载体服务人才网格化体系
调查显示,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不是薪酬待遇,而是城市的发展环境。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不仅要解决好事关人才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安居乐业的“关键小事”,打消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近些年来,南京聚焦顶尖人才、高层次双创人才、青年人才等重点群体,着力构建有温度、人性化的综合环境,覆盖广、支持强的服务矩阵,让各类人才都能在南京得到精准支持、找到用武之地。
在公共服务上,实施人才“无门槛”落户,帮助人才第一时间享受市民待遇,2018年首次人才落户新政出台以来,累计办理落户19.6万人。围绕病有所医,实施人才优诊制度,为人才提供挂号、就诊、体检等便利服务。围绕学有所教,统筹全市教育资源,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提供政策保障。围绕住有所居,综合运用购房补贴、租赁补贴、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分类提供人才安居服务。“十四五”一开局,南京就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18类60项公共服务和市场资源,从落户安居、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支持。
为承接海外人才“回流”,2020年底,南京在国内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打造专门载体筑巢引凤。聚焦海外人才落地需求,构建“类海外”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入驻人才,给予3个月免租“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期间每人每月发放研习补贴,并“一人一策”开展政策辅导、职业规划、创业孵化等服务。短短半年时间,已有2500人申请,1067人通过审核,577人入湾,其中90%为硕博士、80%来自世界前200强名校和研究机构。
为强化服务人才第一责任,南京建立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园区载体服务人才网格化体系,把联系服务人才的任务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每个人才工作者。实施人才问需“月谈”制度,市人才办每月牵头举办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对人才提出的诉求,限时5个工作日办理,调动各方资源为人才排忧解难。每年无记名调查的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问卷显示,高层次人才对南京服务满意率逐年递增,2020年人才发展环境满意率达98.08%。
(宁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