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于1978年合并组建,办学四十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人,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10多个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
近年来,学院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系统推进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领域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以改革强特色,专业体系更加完善
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围绕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要求,按照做精做优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设置改革,基本建成以路桥、汽车、航空、轨道、物流等专业为特色优势,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建筑施工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坚持“集群、特色、共享”理念,发挥现有12个省级示范、特色、重点专业辐射引领作用,初步建成交通土建、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维修与制造、电商物流、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建筑工程技术等7大专业群。
全面推进实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实训项目,带动专业实训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总投资6600万元的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航空综合实训中心建设,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新建12个国家级、省级实训中心(基地),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1.4亿元用于实训建设。改革实训管理模式,建立公共实训中心,促进实训资源跨系跨专业整合、共享,推进各专业协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提质量,人才培养更加优质
构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设立专项工作经费,规范设置“思政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课程”。落实“三全育人”,初步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创新推进世赛、国赛、省赛标准和岗位需求融入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开设技能竞赛青苗班,完善竞赛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学训结合、赛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来,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或第一名26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银牌、飞机维修项目优胜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深化校企协同、校校联合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有中车集团、中建集团等30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与中铁大桥局、中车数字等共建7个产业学院,形成“1+N”校企合作模式,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基地共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规范和加强校校合作,与贵州交通技师学院开展职教东西协作;优势互补,与常州技师学院开展分段式人才培养;与江苏开放大学等高校合作,实行“学历+技能”培养。
坚持以改革促引培,师资队伍持续优化
坚持引培并举。制定人才引进与人员招聘管理办法,分层次分类别、刚性柔性方式相结合,“十三五”期间引进和招聘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产业教师等66人。加大培训力度,组织341人次专任教师赴海外和企业脱产培训。师资队伍结构素质不断优化,现有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66人,“一体化”教师占比82.7%。完善教研科研激励保障机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五年来教师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6项,获得授权专利102项。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分岗定级和绩效工资改革,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逐步建立以岗位设置为中心的用人管理体制、与岗位聘任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以改革增效能,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制定培训标准。依托学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制定22个工种培训课程体系,推动职业培训与技能认定相贯通,完善“培训+认定”一体培训模式,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年均培训及技能鉴定近1万人次。
推动校办产业转型。落实产教融合要求,积极推动校办产业转型发展,逐步将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打造为学生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教研科研的产教融合平台,每年安排多个批次师生参与企业实践锻炼。
(曾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