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民生问题”,拿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戴元湖把与民生和数字政府建设相关的热词金句读了又读。
“人社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戴元湖体会深刻。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人社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引发了他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人社部门应该聚焦当前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快数字化转型,简化优化业务流程,推进‘减证便民’,创新人社信息化应用服务场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民生保障服务。”
2020年,人社部全面启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江苏人社系统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便民服务首先需要业务减流程、减材料。然而人社业务覆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四大领域,服务范围广泛、事项繁多,尤其是省、市、县(市、区)业务事项、流程不统一,数据资源分散,实现业务、流程一体化协同无疑是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的难点。
对此,江苏人社系统全面开展全省业务事项和流程标准化梳理,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政策、经办规程、财务科目、档案管理、信用管理等八统一的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省业务标准的全面统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成了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和劳动关系等各业务板块省集中的协同运行,打造全省人社经办业务、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纵向集中统一、横向集约整合、纵横对接一体的工作体系。”戴元湖说。
数据“全共享”、服务“一网办”、业务“一卡通”,是江苏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也是最大的特色。
戴元湖逐一解释:“所谓数据‘全共享’,就是通过新平台,对内实现全省人社全业务的经办协同和数据共享,对外实现与政务办、公安、民政、税务、交通等数十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在完成与国家和省各部门全面对接的基础上,将共享数据应用到全省各条线业务经办。”
为了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江苏人社系统从业务经办流程的起点入手,举全系统之力化繁为简,梳理形成全省人社政务服务事项清单377项,让各项人社业务“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平台上线后注册用户数量已达1279万人,网办业务量达3852万件,查询量达4.3亿次,服务群众和业务管理方面均得到好评。”戴元湖自豪地说。
在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广泛应用上,江苏实现了人社领域全渠道全业务用卡,做到凭证用卡、缴费凭卡、结算持卡和待遇进卡等,并全面推进“一卡通”在各个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他举例说:“交通出行方面,第三代社保卡能够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交通互刷出行,基本实现长三角地区交通出行领域的一卡通用。在各个民生领域,支持通过社保卡实现就医购药、扫码游园、图书借阅、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农民工工资发放、刷卡就餐、大楼访客识别、小区门禁管理等多场景应用。目前,我省社保卡平均每天的刷卡次数达850多万次。”
使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经办业务,意味着必须转变经办习惯,推进减证便民,提升监管水平,这些对人社干部的数字化思维、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戴元湖告诉记者,为了适应这些要求,江苏省人社系统分批次开展了近200次省集中或分地市的各类业务技术培训,确保使用平台的工作人员应知应会;优化业务经办流程,推进数据自动验证,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升数据准确性和业务经办效率;采用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系,实现全业务数据留痕,保障数据安全,倒逼工作人员严谨对待每个环节。
“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给企业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戴元湖以平台上的人才服务“一件事”为例,“以前人才申请津贴,都是在一张张表上盖好几个章,再送到人社部门,现在自己在网上申报就行,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人才和企业都省事了,既让人才感受到了政府满满的诚意,也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巨大支持。”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戴元湖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服务是人社部门的根本,数据是人社部门的金矿,安全是人社部门的底线。“当前,我省已基本实现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总体目标,但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联动服务还需进一步打通,主动式的精准服务和推送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表示,下一步,针对企业群众更高的服务需求,人社部门将主动推送更多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充分共享、业务服务跨省“一网通办”、线上线下“一卡通用”的便企利民服务体系,打造更多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品牌。
(吴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