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广大博士后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各类博士后载体1550个,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招收博士后近3.4万人,为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聚焦“高精尖缺”,打造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2022年,江苏省人社厅会同省委人才办、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实施办法》,创新实施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遴选首批900名卓越博士后进行资助培养,给予2年30万元的资助。创新建立揭榜领题、单位(企业)举荐、名校优选、综合遴选等选才育才方式,更加贴近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实际,更大力度赋予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强化人才留苏集成配套激励,在人才计划、事业单位进编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举措,助力博士后留苏创新创业。注重协同各方力量,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发挥工作合力,保障计划实施。去年全省博士后招收数量首次突破3000人。截至目前,首批入选者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74项;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期刊高水平论文3024篇;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2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4项、青年基金项目20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53项。通过实施卓越博士后计划,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选才育才,不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集聚规模,涵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聚焦产才融合,铺就博士后成长“高速路”。始终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科技创新融合衔接。围绕关键核心领域建强博士后载体,聚焦人工智能、深海深潜等关键核心领域,主动跟进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博士后载体建设,特事特办、能建尽建。国绕最强市场主体布局博士后载体,引导博士后人才走出校门、走向园区、走进企业,主动投身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一线。华为、亨通等1032家企业,84个园区已招收博士后8876人,企业年招收数增长15%。其中,包括93家头部企业、9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需求建设博士后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需求,建成博士后载体1074个,招收19万余人,力争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在人社部近期公布的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中,江苏共获批50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站数位居全国第一,其中76%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设博士后工作站九成集中在高端新材料、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近年来,江苏始终把服务制造强省作为博士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70%以上的博士后载体建在先进制造业企业,80%以上的博士后人才集聚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有效激发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助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聚焦创新创业,畅通优秀博士后成长通道。积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博士后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活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1年组织全省博士后参加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得2金7银11铜34优胜的佳绩,展现了江苏博士后青年人才的良好风貌。2022年,在首届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优秀方案评选活动中,江苏代表团获得4金1铜,包揽此次评选所有金牌,有效推进了博士后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入对接,促进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围绕区内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率先发布《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产业创新集群博士后联合中心建设方案》,成立江苏首个产业创新集群博士后联合中心,采用“联合招收、联合培养、联合攻关”三种协同共建方式,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加速博士后人才集聚、联合攻关破解难题。完善博士后政策配套体系,设立全国首家省级博士后创投中心,为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等提供服务。指导各地各单位出台配套政策,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县、单位的四级博士后政策服务体系。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推出“毓秀青年学者”“至善博士后计划”,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后年薪高达100万元。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张允武博士后,出站后成功创办国硅集成电路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并在2021年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创业赛优胜奖,公司自2020年创办以来,短短两年已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2项、集成电路布图专有权18项、软件著作权1项、商标专有权6项。
(苏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