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多亏你们公司研发的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小患者抢救成功了!”早上7点,接到医生师妹报平安的电话,一宿没睡的毛雯终于松了口气:“那一刻,感觉回国创业太值得了。”
毛雯是南京诺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令生物”)的创始人兼CEO。2022年,诺令生物成功自主研发第一个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即时发生无钢瓶一氧化氮治疗仪。
一氧化氮具有扩血管、抗感染和抗血栓等一系列临床功效,是低氧性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重症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救命气”。然而,多年来医用一氧化氮通过工业高压钢瓶存储,不易携带、运输成本高、操作繁琐,一度成为临床治疗的痛点。2018年,毛雯从患者需求出发,组建创业团队,创立诺令生物,围绕一氧化氮即时发生技术展开研发。
敢想敢干是性格使然,也得益于过往经历。2005年北大生物系本科毕业后,毛雯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医疗企业雅培公司美国总部担任高管,从技术研发到项目管理,参与医疗器械全程开发。在美国求学、工作的十多年里,毛雯有着光明的职业前景,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但她却从未放弃过回国的念头,“不可否认,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仍以美国为主,但差距代表着机遇,况且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我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在中国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8年,怀揣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尽一份力的使命,毛雯完成了从海外职业经理人到国内创业者身份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区,更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懂创业政策、分不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由于经验不足,创业之初,毛雯团队走了不少弯路。“幸运的是,当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重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支持。”毛雯告诉记者,公司所在的南京市江北新区生命医药谷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在这里,公司不仅享受到了3年免租政策,还体验到了暖心的服务,“医疗器械产品往往涉及药监、卫健等多个部门,生命医药谷会帮忙协调对接;申报一些人才项目的时候,也会为我们提供专门的辅导和培训。”
一家初创公司,没有履历、没有产品,仅凭创业团队手中的几篇专利和论文,怎么才能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当时平均发出2个聘用邀请,就会被拒掉1个,即使降低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很难开展招聘工作。”公司首席技术官张煜彦回忆。毛雯迎难而上,在南京和苏州、无锡间奔波,千方百计寻找业内人才,主动上门拜访,仔细介绍公司创业计划。慢慢地,诺令生物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熟知,招人难的问题逐步破解,“现在不仅能招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甚至还会介绍朋友过来应聘。”张煜彦说。
人才储备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赛道上奔跑是毛雯团队面临的更大挑战。“我们始终做好最坏预期的准备,持有最乐观的心态,付诸最积极的行动。”面对前方的未知和不确定,毛雯唯有加倍付出。她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发,反复试验,即便是疫情期间也没有丝毫松懈。“我们研发的每一颗螺丝,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影响患者的生命,容不得一点马虎。”毛雯认真地说,“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很拼命,大家从不需要监工,自发地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在毛雯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22年4月,诺令生物上市中国首款一氧化氮即时发生治疗仪,使用电化学催化法即时生成高纯度一氧化氮气体,不仅摆脱了笨重、运输不便的钢瓶,而且在确保气体快速、精准且长时间恒定输出的同时,实现呼吸同频跟随和实时动态监测,确保临床治疗安全可靠。
“她就像是一台驱动机,有很多想法去探索,执行力很强。”在战略投资总监王圣雪眼中,毛雯有着过人的理性和冒险精神,但又具备女性独有的细腻,能关注到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总经理助理李梦冉也有同感,“项目之所以能够一路小跑,离不开毛雯对研发的极高热情和执着,更离不开她对大家的关注和培养,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金牌CEO’。”
如今,诺令生物研发的便携式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已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投入使用。尽管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毛雯从未停下脚步:“很高兴能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填补一些医疗领域的空白,但如何管理一个规模成倍增长的团队,下一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方向在哪,都是我要继续思考学习的问题,希望诺令能成长为一个长青的企业,为中国医疗行业做出一些贡献。”
(孙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