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邳州:定制化培养本土卓越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4-05-0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难忘在邳州集成电路工程研修班学习的时光,不仅能与半导体产业界的大咖面对面交流,更让我回到企业之后如鱼得水,不久便成了技术骨干……”每次提及研修班,作为首期学员代表,来自江苏实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石启磊总是激动万分。

从2010年起步,江苏邳州市围绕半导体产业深耕细作,历经十几年发展,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了产业集聚化。但在日益激烈的芯片“战争”中想要取胜,还需要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邳州市主动出击,着手建设本土卓越工程师队伍。

2017年7月,邳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一拍而合,决定开办“集成电路工程研修班(邳州)”,对企业中的年轻技术骨干集中进行培训,定制化培养本土成长、企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目前,已举办三期集成电路研修班,共培养本土卓越工程师600余名。

定向合作+定量培养

锤炼专业过硬的“百夫长”

“集成电路发展既需要领军人才,也需要企业骨干人才这个‘百夫长’。”半导体产业界一位专家在邳州调研指导时,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

为办好集成电路工程研修班,邳州市委组织部下足了功夫,坚持“开放教学、宽进严出”的办班理念,明确指出培训班学员不受年龄、专业、户籍、身份等条件限制,支持电子工程、物理、化学化工、材料、机械工程以及光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企业员工优先报名。

研修班学制为“两段式、两年制”非学历教育。第一阶段为本科教育,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第二阶段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负责。每周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的专家教授在邳州市委党校集中授课,所有课程学习考试结束后,按学员总成绩排名,确定进入研究生段学习和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名单。

面对如此好的政策机遇,首期研修班报名者还是寥寥无几,大多是观望的态度。邳州市委组织部逐一走访企业,明确提出每家企业必须提供2名及以上的技术人员参与学习,这样首期6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制改为一年。2018年结业时仅有40人。

一年的时间过去后,2019年,第二期研修班开班就有40多家企业的280名学员报名,每到周五晚上和周六白天,这些企业的年轻人就会赶来上课,并认真做着笔记。2021年,第二期研修班结业式上,236名技术工程师拿到了结业证,并参照邳州市“人才新政23条”的相关规定,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

2022年第三期研修班报名人数一下子蹿到了600人,不少企业老板纷纷表示,研修班对半导体骨干技术人员进行在岗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难题,增强了他们做大做强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的信心和底气。

定制课程+定点实训

推动产才融合更加深入

根据邳州市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研修班设置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实践、光刻技术、光电技术等专业课程,融入教育部职业教育“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其中,本科阶段课程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涵盖7门基础课、11门专业课,同时针对邳州市半导体产业形态专门增加“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等材料、装备方面的课程,总计1084个学时。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负责,设置“集成电路光刻技术”“半导体光电技术”等7门专业课程。

此外,研修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为本,以实训带教为主,实施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人才,依托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江苏省面向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微电子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半导体产业人才。

“研修班聘请了行业非常资深的老师授课,经过研修班的系统学习,我们全方位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素质,特别有收获。”研修班学员刘司飞说道。他所在的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第一个可以规模化生产中高端光刻胶的生产基地。

定向激励+定向使用

营造拴才留人的良好生态

为留下“成熟”的卓越工程师,邳州真金白银落实人才政策。凡在研修班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者,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颁发的结业证书。结业后,全职在邳州市半导体企业就业的学员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三年内每月发放2000元岗位补贴。截至目前,已发放补贴267万元,26人走上中层技术、管理岗位,成为面向产业实践、熟练掌握集成电路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骨干人才。研修班培养的本土工程师队伍,正日益成为邳州市半导体产业链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结业的研修班学员有用武之地,研修班建立定向使用、跟踪管理机制,实施订单式、项目化培养,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实现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在鲁汶仪器430余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从事研发的员工都在研修班学习过,在企业提交专利近600项,其中获得授权的专利超200项。

  (邳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