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校地企合作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激发校地企合作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腾飞”?近年来,宿迁学院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与宿迁市近10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近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梧桐引凤”校地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本报记者就如何深化校地企合作采访了宿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潘志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您认为校地企合作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潘志明: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背景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产生的新质态生产力,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校地企合作,是在政府推动下,由行业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建构的一种新型组织系统,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校地企合作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不可替代的“助推器”作用。究其原因,从理论逻辑上看,校地企融合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创新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推进三者协同融合,在更宽领域联动实现三者开放循环,构建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从实践逻辑上看,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的供应方,地方政府是科技创新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校地企合作实际上就是三方共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而培育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您认为校地企合作目前还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潘志明:多方主体利益诉求不对等是校地企融合的难点问题。当前,校地企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校热企不热,从而出现形合神离、有合无融的问题,因为高校和企业的考核评价导向不同。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高校要追求办学社会声誉,校地企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也让高校研究有了与产业一线对接的可能,因此高校在校地企合作中的热情相对较高。而企业是市场主体,根本任务是创造财富,主要目的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在校地企合作中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参与,没能充分发挥自身实践优势,校地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匹配是校地企融合的痛点问题。部分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岗位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还存在“走马观花式”现象,缺乏深度融合,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不畅通是校地企融合的堵点问题。高校科研的市场需求导向性不强,高校教师存在兴趣科研现象,科研选题偏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并且科研环境和要求相对较为宽松,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流程相对不足,对于研发进度、质量、成本等缺乏有效把控,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而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和能力较弱,对引领产业技术前沿创新技术需求不清晰,作为科研任务创新风险承担者的主动性不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前期投入的态度普遍审慎,这样的矛盾让校地企合作成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记者: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校地企合作?
潘志明: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我认为具体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育人储能。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打造专业群,同时紧密对接当地产业体系,增设相关专业,切实提高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要建设协同育人资源,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多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现代产业学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嵌入式”“卓工班”、企业冠名班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二是要开展有组织科研,为地方产业发展蓄势赋能。要根据实际需要,大力整合学校科研资源和力量,有组织地加快建设校企合作平台与团队,与企业围绕产业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同时,还要有组织地促进成果转化,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及时了解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收集和管理学校科技成果,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对接服务工作。
三是要引育高水平师资,为地方产业发展增效释能。要紧扣地方产业体系构建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分批次选派教师深入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培养契合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师资队伍。还要注重联合引才用才,依托地方政府推出“落户在高校、创新在企业”的“双落户”校企联合引才用才政策,让人才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落地生花。
(祝云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