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简称“宁”,“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个江南温婉富庶之地。西宁,简称“宁”,“夏都古城”,一个充满高原豪迈气度之城。两个远隔千里、气息完全不同的城市,在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机制的牵引下,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全职引才”引来“金凤凰”
雨后的西宁凉爽清新,西宁植物园内生机盎然,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这片花红柳绿,还要归功于来自江苏的“植物博士”。2023年11月,作为西宁市引进的人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副研究员常雅军博士来到西宁,担任西宁植物园副主任。
常雅军到西宁植物园后,将重点放在植物迁地保育、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上,收集野生活体植物200多种、新增重点保护物种6种,很多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植物都在植物园内得到了保护,园区活体植物资源收集与保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她还积极参与制定《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方案》等多个建设方案,完成了3个新建植物专类园(牡丹园、中藏药园、丝绸之路经济作物园)、4个改造提升专类园(丁香园、蔷薇园、卉草园、盆景园)的植物调整栽植工作,提升了西宁植物园的园林园艺展示水平。
像“植物博士”常雅军这样全职引进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中有扎根民生重点领域的“教育专家”“医学专家”,还有能推动产业发展的“经济专家”“算力专家”……近年来,西宁市着眼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需求实际,借助东西部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探索“组团式”引才模式,累计全职引进10名南京教育、卫生、林草、金融、算力领域优秀人才来宁开展服务。在全职引进人才帮助下,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提升;西宁市中医院打包植入东部地区经验,着力提升管理和医技水平,争创三级医院,诊疗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柔性引才”汇聚“南京智”
十月已至,丹桂芬芳。13名南京市文旅专家应约分别来到了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历史遗迹、非遗车间,为推动西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修复工作要在保证明长城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长城本身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工程干预,保证文物环境的原始状态。”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沈旸为大通明长城开出了“药方”。“古城在发展中要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品牌培育,在古城历史文化挖掘、转化、利用方面下功夫,在互动体验式业态上进行探索。”牛首山景区营销中心主任万军为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发展定下了“良计”。“湟中区非遗资源丰富,要持续挖掘和整理,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通过‘非遗+旅游+产业+研学+科技’的方式形成非遗产业链,持续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苏宝庆珠宝股份有限公司非遗技术中心主任韩劲给湟中非遗产品发展提供了“金点子”。
南京文旅专家组一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30余条,结束短期指导服务后,还与当地建立了长期联系,这只是“南京专家西宁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模式,启动“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西宁行动”,先后邀请40名南京农文旅专家来宁开展考察调研、技术指导等活动,有效带动实施了一批产销合作项目。积极协调35名南京国企经营管理人才来宁进行“实岗指导”,助力本土人才培养。2017年至今,南京陆续选派3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分批次赴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通过“传帮带培”有力促进了本地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
“西才东育”培养“本地才”
“双向互补、长期协作、同心互进”,这是南京与西宁在人才交流工作上达成的默契,在南京市“送宝”的同时,西宁市也在积极选派技术人才到南京“取经”。
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提早实现六合黄心芹在湟源引种成功,西宁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赴六合区考察,全面了解学习六合黄心芹的品种特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目前,六合黄心芹已在湟源县农业园区温棚进行试种,亩产已达4000公斤,收益至少提高20%。“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帮扶模式,实现了帮扶与被帮扶“双向”促进,有效支撑了西宁本土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后续引才引智蹚出一条新通道。
近年来,西宁市聚焦医疗、教育、农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选派241名专业技术骨干赴南京相关单位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跟岗锻炼、体悟实训,推动了从“结对帮扶”向“全域协作”的有效延伸。
(李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