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充分发挥属地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创新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创新资源与企业人才共享,以校地协同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布局校企联动,构建人才引育“同盟军”
南京统筹53所高校、120多家国家级研发机构资源,校企联合引进培育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
发挥高校院所引才渠道资源优势,通过高校校友会、海外学联、国际学术会议等渠道形式,联合发布校企引才需求,校地企联办“千名博士招引周”等集中引才活动,2024年征集发布3700多个优质博士岗位,吸引1800余名海内外青年人才来宁参加线下活动,近70%达成入职意向。
坚持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制定实施“重点产业人才7策”,对重点高校在校生到南京重点产业企业实习给予补贴,在7所高校设立“浦芯精英”等产业人才奖学金。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是浦口区一家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民营企业,在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开办“华天科技冠名班”,联合培育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强强联合,组建技术攻关“突击队”
南京统筹校企人才资源开展有组织的创新,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由企业出题、企业负责人担任总指挥,高校院所顶尖专家担任技术总师,组建19家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联合协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难题。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开发应用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市级政策的扶持下,联合东南大学等4家单位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集聚了2名院士、近10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25名复合型人才,全力攻克“低碳长寿命超高性能建筑材料”难题,产品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平陆运河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
为保障联合攻关中的人才调配需求,南京市紧抓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机遇,持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身份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徐宁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解决环保痛点,在获评社会服务型教授职称后,他高兴地说:“新的职称评审办法让服务企业的成果得到认可,我们将更有动力加盟企业,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增进供需联通,打造科技创新“融合体”
南京发挥高校科研设备和科技成果集聚优势,推动优质资源互通共享,为人才创新研发和成果应用提供强大支撑。在仙林大学城建立实验室开放创新联盟,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约20家单位创新资源,提供仪器共享、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在我们实验室使用仪器的‘白大褂’,有很多来自周边企业。”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沈清明介绍,“现在学校大型科研仪器都对企业开放,一些高端仪器设备预约基本是满的。”
针对人才创新和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南京市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鼓励“借鸡生蛋”,转化应用高校院所的成熟科研成果。近年来,从园区板块遴选170名科技人才专员,带着企业需求清单,赴全国73家重点高校院所驻点对接,推动转化科研成果超800项,支持高校院所、专业成果转化机构选派专业人才,组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科技镇长团,下沉重点产业和企业服务一线,累计接收15批1068人,推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4000份。
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是汽车配套行业的一家老牌民营企业,近年来与高校开展了紧密合作。“我们共同研发了复合型导电橡胶智能项目,已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该公司人力总监徐霞兴奋地说,“2024年以来,公司产值增幅高达40%,年度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
(宁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