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企业对“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单维度评价标准与用人需求脱节,怎么缓解企业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
问题2
技能人才评职称需“跨栏”,专业技术人员拿技能证书要“绕道”,资格互认困难,导致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单一、跨领域发展受阻,人才职业发展如何“破壁”
“以前,技能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体系像平行线,现在一次评审就能‘双证傍身’,打通了职业发展天花板!”近日,在江苏苏州亨通集团的生产车间里,技术骨干李要飞兴奋地介绍。前不久,他通过全省首创的“一评双证”评审,同时斩获工程师职称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后,他可以受聘于产业上下游企业的任何适配岗位。
在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的江苏,一场以人才评价改革为支点、撬动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实践正在加速——“一评双证”。这不仅打通了技能与职称的“任督二脉”,更以制度型开放为民营企业打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一改革直击痛点:过去,技能人才评职称需“跨栏”,专业技术人员拿技能证书要“绕道”,资格互认困难,导致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单一、跨领域发展受阻。此外,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正加速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迈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线工人有学历,学历型人才也要到一线。用简单标签划分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夏永华道出制造业强省的清醒认知。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2024年11月,江苏率先在苏州试点“一评双证”,通过一次评审同步颁发职称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让人才评价标准从“纸上条文”变为“市场标尺”。
在“一评双证”模式的推行中,江苏省人社厅指导授权企业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一方面,逐条梳理不同等级专技职称自主评审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标准,寻找“两栖类”人才特征,细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业绩水平,设置“助理工程师+高级工”“助理工程师+技师”“工程师+技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申报等级,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另一方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重点突出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等业绩条件。
作为全省首个获得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民营企业,亨通集团通过下放评审权、优化标准、简化流程,让企业从“被动适配”变为“主动定制”。在评审标准上细化,分为解决工艺难题、创新工艺流程等6大类18项指标。目前,集团近400名员工持“双证”,他们主导的技术革新项目为企业降本增效超亿元。
“‘一评双证’本质是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让民营企业在人才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省人社厅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试点企业研发效率平均提升20%,员工离职率下降35%,印证了“人才活力就是企业生命力”。
从亨通集团试点到全省逐步推广,“一评双证”正在成为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举措。日前,江苏明确要求,在首批全省61家“筑峰强链”重点民营企业授予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基础上,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将覆盖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惠及数万名“双栖人才”。
(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