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本期《关注》推出深度报道,聚焦南京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南京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53所高校和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三,在宁两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已形成1个8000亿级、1个4000亿级、4个2000亿级战新产业集群。近些年来,南京市强化省会城市担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市场需求牵引科研攻关、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形成科技强、产业强、人才强的协同共振。
聚焦科教资源优势发挥不足问题
深化校地合作
>>>建立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才政策向市域用人单位开放;校地联合开展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平台共建等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活动启动,用近一个月时间,举办涵盖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转化、产才融合、人才服务等方面23场系列活动。开幕式上,此届人才日活动的联办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表示,“面向未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与南京一道开放融合、引才聚才,携手打造区域性高水平人才高地。”
活动中,南京市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人才共引共育合作协议,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航空航天民航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此前,南京市、六合区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共建打造南航国际创新港,已累计引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其牵引孵化下,一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
近些年来,南京市聚焦用好驻地高校资源富矿,推动教科产才融合发展,以机制共建“打开门”、以政策共享“请进门”、以人才共聚“常串门”,打开了全域合作的新局面。
为凝聚合作共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进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链接53家在宁高校、14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重点国防科工单位,按季度召开联络员会议,去年以来,围绕人才联合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共办人才活动等事项,召开了4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学校建议诉求80多项。
“南京拿出真金白银,在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平台共建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东南大学人才办主任段伦博表示。去年,南京聚焦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推出“人才强市25条”实施细则,市级人才政策“不问归属”向市域用人单位开放,全市人才工作经费中,40%直接用于在宁高校院所和重大创新平台,极大激发了校院地共建人才队伍的热情。
有机制、有政策,校地合作意愿自然水涨船高。去年以来,校地共同组建“东南大学—南京城建集团”等5家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园区和龙头企业在7所高校设立人才奖学金,学校和地方单位联合引进国家重大工程人才超30人,校地联办“518南京人才日”“千名博士全球招引周”等活动。校地企之间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根据智联招聘专业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显示,自2018年以来,在宁大学生留宁率整体提升近13%。
聚焦科教人才优势向产业转化不足问题
推动产才融合
>>>研究制定“产业人才7策”;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研究制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人才专项政策
“在当前科技创新背景下,只依靠一个人、一家单位很难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必须整合资源,联合各类人才一起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加平说。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里,他牵头组建了由4家单位的2名院士、10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领衔的团队,正瞄准“低碳长寿命超高性能建筑材料”产业难题开展攻关。
近些年来,南京着力打通科研人才与产业发展对接通道,积极探索构建供需匹配、双向贯通的产才融合机制,分类精准引才育才。研究制定“产业人才7策”,针对性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人才支持政策,获批建设全省首个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全市人才创办企业中,1851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22家迈入独角兽和瞪羚“俱乐部”、68家挂牌上市。
着眼推动强强联合,发挥“1+1>2”的效能,南京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由企业出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19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在光子芯片、先进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苏博特研发的产品也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融合实效,南京重点在建融合队伍、抓供需对接上下功夫。瞄准需求端,从园区板块遴选170名深耕产业创新的科技人才专员,带着创新需求向全国73家重点高校院所派驻;抓住策源地,支持高校院所选派专业人才组成科技镇长团奔赴南京产业一线。两支队伍自派驻以来,共推动校地签订合作协议近4900份,新建各类平台载体790个,引进各类人才3300余人。
“真心实意、真材实料、真金白银。”纪勇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担任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后,他用几个“真”形容镇长团的工作。工作一年来,他充分运用南京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资源和成果,由他推动举办的“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与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签约项目总金额超130亿元。
据了解,南京现有规模20亿元创新创业双向赋能基金,面向在宁高校以及紫金山实验室、省产研院等院所对接、投资项目超600个,3家企业已挂牌上市。5月18日在人才日活动上推出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等专项基金,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放大“容亏率”等举措,加速形成“投早、投小、投长期”的产业人才金融支持体系。
聚焦破解影响人才作用发挥问题
激发人才活力
>>>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提高人才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重;把人才在地方创新创业成效纳入高校职称评价、职务晋升依据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强调“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近些年来,南京深入把握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契机,一体推进政策创新和机制突破,着力解决“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两大最迫切的改革难题,持续营造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机制环境。
聚焦更好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省市联动建立科研人才特区,赋予实验室人才引进、博士后培养、科研经费分配、首席科学家科研自主权等改革探索空间。在一系列创新机制推动下,紫金山实验室人才“蓄能”成效凸显,9名院士领衔的千人研发团队中,博士占比超过40%,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超70人。
以改革创新回应人才诉求、激发人才活力,是南京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方向。南京将市级人才培养计划46.7%的名额直接分配给在宁高校等企事业单位,近年来累计向引才用才示范单位配套奖励3000余万元。为更好为科研人员“松绑”,针对项目管理“重物轻人”问题,专项制定人才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将人才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重提高到4成。制定实施“U35强基计划”,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不问成效”给予最长9年、最高300万元持续稳定支持,让人才心无旁骛安心科研。
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是南京立足自身人才集聚特点、瞄准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开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建立实施市级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对重点用人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稳定的身份保障,首批已面向中科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赋予26个灵活编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身份在高校、工作在企业”,将在地方创新创业成效作为职称评价、职务晋升依据。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徐宁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解决环保痛点。在获评社会服务型教授职称后,他高兴地说:“新的职称评审办法让服务企业的成果得到认可,我们将更有动力加盟企业,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聚焦人才服务不够精细问题
提高服务水平
>>>打造“一件事”服务体系;为人才发放紫金山英才卡;启动“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计划
今年年初,王鹏翔与其他33名技术骨干从全国各地集结,奔赴南京小米软件科技公司华东总部。正在为如何安顿团队成员发愁之际,南京“宁青驿站”服务人员主动上门,提供了“拎包入住”14天免费居住,解决了燃眉之急。目前,南京上线运营37家“宁青驿站”,服务来宁求职青年人才3.3万余人次。“住宿+招聘+成长”链式服务模式,是南京人才全周期“一件事”服务中的一项。
针对人才工作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近些年来,南京市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作流程,统筹各方面资源,为人才提供一次推送、一键即享、一次办好、免于提交等“一件事”便利,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
着眼提高服务质效,南京市向人才发放紫金山英才卡,提供落户安居、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多元专业的优质服务。配套开通两条电话热线,一条是英才卡服务协调热线,另一条是“12345”人才政务服务热线,对人才提出的问题,每一条热线都立项定责督办。组成300人的英才卡服务专员队伍,进一步降低人才沟通成本,确保“零门槛”享受服务。一年多来,紫金山英才卡已发放近7000张,累计服务36万人次。
在做好生活和公共服务同时,针对人才事业发展需求,南京也建立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模式。在今年的人才日活动上,聚焦青年人才,揭牌成立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孵化基地,启动“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计划,全年为在宁大学生提供3万个城市实习机会,同时,联合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龙头企业等近千家用人单位,提供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1.2万个招聘岗位。为更好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有机统一,专门成立产业攻坚办公室,除重点企业外,还将相关部门板块、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纳入专班,收集解决企业和人才诉求。
“人才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市将持续把解决人才关切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努力办成“暖心实事”,不断构建双向奔赴、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让更多人才选择南京、扎根南京、圆梦南京。
(宁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