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材料岂能模板化
发布时间:2019-03-2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点击:
“某某同志综合素质较高”“某某同志工作认真负责”“某某同志工作能力较强”......当前,有的干部考察材料当中,仍然存在模板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评价表述趋同,缺乏个性差异,分不出彼此,看不出优劣,给人的印象是“粗看谁都像,细想不知谁”。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材料模板化问题,许多党员干部深有同感,甚至在大规模调整干部时候,在听取较多考察材料汇报之后,感觉不少考察材料看起来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考察材料,其实就是在对干部“画像”。“画像”是否刻画到位、形象逼真,关系到干部个人的进步,关系到组织部门能否选准用好干部,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如果“画像”因为模板化而失真,就会给决策造成失误、贻害无穷。而必须在真实的事例基础上,通过客观公正的表述,将特定干部画真、画实、画细、画活、画出特点、画出个性、画出与众不同、画出跃然纸上。 昔日,一部《春秋》,因其“一来虽文字简短而微言大义,二来尽管富含褒贬,又每每中规中矩”的“春秋笔法”而被千古流传。一部《史记》,因其“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众态纷呈,叙述事例见微知著、言简意赅、要语不烦”的人物塑造而为后人称颂。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将特定人物的内外部特征,通过粗描细摩等形式呈现出来,以有“入木三分”之效,而无“千人一面”之弊。 考察材料,最忌“粗看谁都像,细想不知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材料模板化问题。只有把干部的像画准了,特点摸清了,才能选准干部、用好干部。对此,广大组工干部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善于从画好考察对象这幅画开始入手,评判应当全面、准确、客观,用具体事例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多措并举破解考察材料的模板化问题。具体来说:要着力在“全面、准确、客观”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画全”上下功夫。考察材料反映的是考察对象的一贯表现,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一时一事上,要精心设计谈话提纲,详细了解考察对象工作风格、个性特征、群众口碑、工作实绩等情况,深入了解被考察干部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要全面反映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主要特长、行为特征;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谈话情况”等方面内容,增加考察材料信息量,增强考察材料的说服力。 二要在“画准”上下功夫。干部考察材料的形成过程,是文字直观描述的过程。要避免考察材料出现“一顶帽子众人戴”“像你像他像大家”的问题,坚持“两点论”,对干部的优缺点辩证分析;注重形象化,减少模板式的抽象定性式表述,多运用白描手法直观表达;注重个性化,紧扣考察对象工作方式、性格特征的差异性,提炼归纳出其显著特征,多用事例,多些特写,多进行个性化描述。 三要在“画实”上下功夫。干部考察是对干部做“体检”,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干部的真实表现。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反映被考察人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分析,善听话外话、弦外音,善于引导追问,善于剥茧抽丝、去伪存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就察人识人的“火眼金睛”。要认真审核干部人事档案、查核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核查信访举报等情况的结论,做到对组织负责、对考察对象负责。
(常州市金坛区委组织部华靓,3月18日发表于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