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明、勤、断”是明太祖朱元璋总结的治国理政四字要领。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更应具备这四种能力,担负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侍群众以“仁”,能弯得下腰。古代儒学以“仁政”为核心,仁者,莫大于爱人,对党员干部而言,博爱群众、帮助群众、体恤群众,便谓之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要充分做到仁治,必先追根溯源,寻“仁”的源头,养一颗“恻隐之心”。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经常到困难群众中去,经常到田间地头上去,以亲眼之见、亲身之感,深刻体会底层群众生活、生产上的疾苦,唤醒人心的本善与党员的初心,从心底里激励为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要弯下腰,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自觉当好群众的“服务员”,用心思考群众的所需所求,做到思想上主动尊重群众、感情上自觉靠近群众、行动上始终深入群众,以仁政换取人心。
辨是非以“明”,能看得透事。顾名思义,“明”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党员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现实中,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唯上不唯实的心态,只要是上级领导的意思,无论是否可行、是否合规,都不加斟酌地去落实,甚至明知违反纪律依然心存侥幸地去执行,成了党内腐败行为的盲从者、参与者,对党的政治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关键在于时刻将“明镜高悬”的牌匾挂在心间,保持独立理性思考的习惯,知敬畏,讲规矩,在党性修养锤炼、党纪法规学习等方面多下功夫。
待事务以“勤”,能迈得快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的明确要求,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警醒。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然而却仍有不少党员干部“明知故犯”,畏惧难事、躲避琐事、忽视小事,在其位却不作为,成了现实版的“宇宙区长孙连城”。为政之要,贵在力行,没有勤勤恳恳的耕耘,蓝图再美好终究是一纸空文,目标再明确仍然是镜花水月。现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急切地需要党员干部成为“葆力之士”,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朝耕暮耘,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提高效率,以“慢不得”的危机感加快创新,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担当作为。
应突变以“断”,能扛得起责。善于判断、勇于决断是成大事的首要条件,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对一些突发状况若不当机立断,反而会错过了时机,耽误了大事。对领导干部而言,决断力的背后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考量,考验着他们大局意识、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承担决断结果的勇气,尤其是针对担任地方“一把手”的领导干部而言,更需要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看准一步就向前迈出一步,不因“风吹草动”而摇摆不定,少一点“左右为难”,多一点“定谋贵决”,在重要关口展现决断能力,在关键时刻秀出责任担当。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皋晨晖,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