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举办人才项目对接会,广邀海内外有识之士与会。然而,在海内外人才的食宿安排上,却执行了完全不同的两套标准。笔者很不以为然,同样是人才,难道海外的比本土的就要高贵?
细细想来,产生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国人素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理,往往对身边的好东西熟视无睹,不懂得欣赏和珍惜,而对外边的、别人的东西却倍感兴趣,视若珍宝。这种心理用在对待人才上却是大大要不得的。
如今人才的重要性人人尽知,各地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来本地创业,这当然是好事。很多海外人才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思维前沿、技术领先,易于与国际接轨,自然算是会念经的“好和尚”,多花一些银子引进也是值得的。
但并非所有的海外人才都能在本地“念好经”,做出一番成就来,这里有个水土服不服、环境适应性的问题。不少海外人才带回来的项目确属高端前沿,但对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要求也很高。据报载,前几年来自某国的一位海外人才带来了物联网、云计算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该项目需要整合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资源,操作难度很大,在北京、杭州都没有对接成功。因此,对海外人才和项目也应理性选择,切勿“搂到篮里都是菜”,否则花大价钱请来的洋和尚念不了中国经,只能是劳民伤财图个热闹。
邓小平有过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对待人才也应如此,不管是海外的还是本土的,能落地扎根创业、满足发展需要的就是真才、好才,重视海外人才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本土人才。其实,本土人才未必不如海外人才,中国人的聪明好学是举世公认的。在美国硅谷,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中,中国人和印度人几乎占了一半。中国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瞄准的对象,“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时有发生。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才正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流入发达国家。与其一边倒千辛万苦去挖海外人才,不如多多珍惜本土人才、用好本土人才、盘活本土人才,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蹦走要来得稳当靠谱。
(南京市委组织部彭瑞芬,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