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以“三个注重”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然而,在送钱、送房、送户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竭尽全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如果在培养使用评价上出现偏颇,就会影响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影响人才队伍整体效应的发挥。

    相对于引进人才,本土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有较深的地域情结,能准确把握本土资源情况、发展优势,对行业领域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等。因此,必须遵循本土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注重政策激励,推动本土人才回流。针对本土人才外流的问题,应健全在外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撑、融资担保、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改善本土人才的政策待遇及发展空间,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切实为返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分层次、分领域开展在外人才恳谈会、故乡行等活动,灵活运用自荐、举荐等方式寻找人才。

    注重平台搭建,完善本土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对象选拔、培养、管理办法,按照选好一批培训对象、确定一批培训内容、建设一批培训基地、设立一笔专项基金的模式,实施本籍医学生、师范生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此外,依托科技产业园、人才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及人才工作站、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充分利用党校、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等教育阵地,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本土人才在创业咨询、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服务。

    注重人岗相适,创新本土人才使用。打破人才评价“一刀切”,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对不同人才实行差别化评价,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理论创新能力;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以用为本”的原则,深入开展名工匠、名教师、科技之星等本土人才评比活动,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本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南通市通州区委组织部宗丹丹,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