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敢于“说破”也是一种担当
发布时间:2019-08-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眼里,“看破不说破”被当作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甚至被奉作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然而,这样一种“境界”却不能照搬照抄到党员干部身上。
    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告诫全党: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回顾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是我们党一直坚持的优良作风,也成为解决党内矛盾、统一党内思想的有力武器。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每到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每遇踌躇不前的困顿形势,党内都会生发一种秉公担当、敢于“说破”的党性品格,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为实事求是斗争到底,不断为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提供充足养分,不断为推进党的事业继续前进奠定坚实根基。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有一句名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无论对事还是对人,“批评”所蕴含的养分往往比“赞美”更能直抵人心、催人奋进。然而,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对此认识不清、落实不力,在本该实事求是的时候却不愿实话实说,在应当直言亮剑的场合却不敢掏心见胆,在需要“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情况下却未能抛开情面、放下私心……结果要么是意见不能充分沟通贻误工作开展,要么是“一团和气”掩盖“风险隐患”,要么是小问题小矛盾在轻视漠视中累积成“炸”,最终严重影响同志间的团结局面、贻误事业上的发展机遇,甚至带来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生态的恶化。之所以会形成如此被动的局面,最初原点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害怕“说破”会招来不满、担心“说破”会引火烧身。说到底,这是党员干部党性不纯、担当不力的表现,导致在对待事业、对待同志这个原则问题上出现私心胜过公心的偏差。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看破”体现一种能力,那么“说破”就彰显一种担当,“看破又说破”恰是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应当秉持的党性修养。近年来,一些地方把领导干部不打招呼、不定线路的“微调研”,作为下基层听真话、赴一线察实情的“先进经验”。这恰恰说明“真话”“实情”还是一种“稀缺品”,也从反面证实“说破”还存在现实梗阻。事实上,鼓励党员干部“说破”并非没有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正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勇于面对“说破”的精神。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中,经常强调的“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保障班子成员参与议事决策时能够“说破”的制度设计。
    古人言,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讲真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听真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胸怀。党员干部在团结共事过程中,善用身边同志这面“明镜”,勇于倾听他们出于公心的“逆耳忠言”,就能及时有效省察自我、弥补不足、取得进步。往往就是由于不愿“说破”、不敢“说破”、不会“说破”,导致时机耽搁、问题累积、矛盾加深。前不久,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勇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严防对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听之任之、逃避责任、失职失察。这样一种正面倡导、反面规制的“双向约束”,对于鼓励党员干部愿意“说破”、敢于“说破”,无疑将发挥重要的导引作用。
    当然,言直贵在言值。党员干部对待事业、对待同志敢于“说破”的勇气,最终还要来自于秉公担当、实事求是的底气。“说破”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这个基本原则,不能不加思量地乱说,不能没有根据地胡说,更不能捕风捉影、造谣生事地瞎说,这同样也是党员干部政治品格、政治胸怀的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是否善于“说破”的能力检验。
    “说破”是党性修养的体现、事业需要的珍品、秉公担当的证据。直言无隐方有肺腑相通,掏心见胆才能并肩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这既是党性使然,更是事业需要。秉持一颗服务事业的公心,坚守一份对待同志的真诚,敢于、善于、勤于亮出“说破”的担当,必将助力于在党内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在同心同德中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以无往不胜的斗争姿态助推党的事业蒸蒸日上、赓续辉煌。

    

    (宿迁市委组织部卢山,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