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立起干部选用精准标尺
发布时间:2019-09-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鲜明提出了“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树立了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的风向标。贯彻条例要求,必须立起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尺,推动事业发展需要与干部成长相结合,切实提高干部和事业的匹配度,不断提升选人用人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立起政治标尺,画准干部“政治像”。要把政治标尺立在选用干部的第一道关口,画好干部精细的“政治像”。刻度指标具体化。既要下好细化的功夫,把标准定细,也要下好量化的功夫,让指标落地。镇江市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方面,设置具体形象的“五看24问”指标,比如,政治忠诚主要聚焦“四个意识”,设置是否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是否故意瞒报个人重要事项等6个指标。坚持程序为王。建立“个人检+群众议+领导评+组织审”的“四步走”程序,先由干部对照24项指标逐条自我检测,然后开展干部群众民主评议和单位主要领导测评“体检对象”,最后由党委(党组)综合分析研判,形成《领导干部“政治体检”报告》。注重结果运用。查“病灶”不是揭“伤疤”,而是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把“体检结果”体现在选人用人、干部教育管理上,推动严管与厚爱有机结合。去年以来,镇江市完成1034名市管领导干部的“政治体检”,在体检结果为“优秀”的干部中,选出30名“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干部典型;对结果为“健康”的给予鼓励并提出期望,对结果为“亚健康”的谈话提醒、关心关爱、限期整改。

    立起发展标尺,划定干部“事业线”。评判干部用得对不对,事业平台是最好的“考场”,发展成果是最好的“答卷”。镇江市坚持聚焦高质量发展选用、配备、检验干部,让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始终跑在事业的前面。树牢崇尚实干的“风向标”。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完成重大任务、推进重点项目、应对重大事件是检验干部的主战场、甄别干部的主渠道。坚持重实效、重一线、重民意的导向,围绕“对标苏南、产业强市”战略,聚焦“三大攻坚战”,优先选拔使用抓经济有本领、谋发展有招数、群众口碑好的干部。2017年以来,连续两年与干部谈心谈话达1905人次,一批优秀干部进入组织视野,得到提拔重用。用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建立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一个监测”“两个办法”,让干部的成绩单更全面、更精准,坚持把考得准和用得好互相衔接起来,提拔重用实绩好、敢担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交流考核不过关的干部,让干部比着干、争着干。2017年以来,镇江市开展“一创六争”活动,即县处级领导班子争创“忠诚团结创新担当好班子”,辖市区党政正职争当“发展富民好搭档”,市级机关部门“一把手”争当“服务基层好班长”,乡镇(街道、园区)正职争当“扎根一线好先锋”,市属国有企业正职争当“转型升级好标兵”,市管事业单位正职争当“又红又专好行家”,所有副职领导干部争当“勇于担当好帮手”,两年评选出29个好班子、121名好干部。绘出梯次接续的“规划图”。事业发展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部梯次也要相应地“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事业与干部相得益彰、后劲充足。镇江市启动编制干部队伍建设“1+2”规划,着眼一个整体规划和年轻干部、专业化干部两支队伍,分短、中、长三个阶段搞好建设规划,在每批干部调整中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目前已累计提拔使用32名80后处级干部、42名90后科级干部。

    立起岗位标尺,标明干部“发展图”。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坚持用岗位的标尺个性化地量准每名干部,为干部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轨迹,让岗位和干部相互匹配、相互成就。把优秀干部用到关键岗位。好钢用在刀刃上,越重要的岗位越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坚持慎之又慎、层层比选,注重好中选优、优中配强,让思想最硬、能力最强、作风最正的干部来挑“一把手”的担子。坚持把干过下一级正职的、干过同级副职的干部纳入培养视野,每年进行专门的考察考核、分析研判,有效蓄起“一把手”队伍的一池活水。把懂行干部用到专业岗位。着眼专业型干部队伍长远建设,制定“3个100”的标准,构建紧缺专业型人才库、国企“百名红领”人才库、事业单位高潜力人才池,确保专业的干部干专业的事。比如,2017年,从金融系统引进1名资深副行长担任市金融办主任,为全市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把潜力干部用到艰苦岗位。坚持分级分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多吃劲、多历练,明确镇(街道)班子或艰苦岗位工作经历作为重要的提拔条件。近年来,集中把一批能力强、潜力大的年轻干部放在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和重要县区岗位上,帮助他们锻炼本领、磨砺意志,在一线摔打中加速成长成熟。

 

    (李健  镇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