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公务员工作归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广大公务员提出的更严要求与更高期望。随着党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广大公务员更应明晰公务员这一身份的时代内涵,用心答好新时代“扪心三问”。
首问何以为“公”?公务员三字,“公”字居首,公即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党和国家招录公务员的初衷,便是从广大有志之士、贤能之士中选树一支思想觉悟高、宗旨意识强的公仆队伍。成为公务员的那一刻起,便多了一个特殊身份—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公务员的言行举止、行事作风均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大公无私、克己尽忠乃是本分,“志忍私,然后能公”,万事皆需出以公心,方显党领导下的公务员本色。
次问“务”以何求?上不负国之重托、下不负民之期许,以履职尽责之务保国泰民安。公务员在不少人眼中是“铁饭碗”,成为公务员便衣食无忧,殊不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一旦思想上松了劲,行动上懒了手,便会在“慵懒散”的温床上腐化堕落。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公务员必须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觉悟,保持一颗慎终如始的初心,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实干担当,答好时代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问卷。
再问“员”归何处?“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民群众便是公务员的“根”。随着公务员工作纳入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广大公务员更应秉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谨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准则,摒弃“高人一等”的官僚主义思想。《史记殷本纪》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公务员即勤务员,天职是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勤于倾听群众意见,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有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淮安市委组织部朱国瑞,首发于中国江苏网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