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把握高质量基层党建的四对关系
发布时间:2019-10-2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质量强党,首重基层。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要切实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标准和质量导向,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把握重点与基础的关系。重点工作怎么抓紧,基础工作怎么抓实,短板怎么补齐,弱项怎么突破,心中要有一盘棋,手里要有一本账。重点工作要重点抓,就是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保重点、抓重点上,把握每项工作的重要关键点,以重点工作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具体到每个领域,各有侧重不同。农村党建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城市党建要强化系统建设,提升整体效应;两新党建要突出扩量提质,探索党建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机关党建要解决和防止“灯下黑”,努力践行“三个表率”,等等。这些既是工作能不能取得突破的瓶颈点,更是能不能开展好的兴奋点。基础工作标准抓,就是推动制度落地、政策落细、文件落实,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工作标准,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组织部门作为基层党建的操盘手,不能只满足于定政策、发文件,要多一些面上指导,多出台一些“路线图”“口袋书”,把抽象的党建工作转化为简明具体的“使用说明”,让基层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
    把握风景与盆景的关系。“风景”与“盆景”,实际上讲的就是“谋全局”与“抓示范”的关系。但一度时期,个别基层单位走了弯路,只习惯搞“盆景”式典型,把“点”上的工作当成“面”上的成绩。当前,中央提倡“四不两直”调研方式,随机暗访多了,套路检查少了,如果只有“盆景”,没有“风景”,必然经不起看、经不起问、更经不起查。客观来讲,评价一个地方基层党建工作做的好不好,不能只看有没有“盆景”,更多要看有没有“风景”。我们到基层调研,也要注意不要老去一些耳熟能详的老典型,不要老走一些精心设计的经典路线,不要老看一些预先安排的现场秀,要下深水、摸活鱼,看到更多的“活情况”、听到更多的“真声音”、想到更多的“好办法”。独木难成林,盆景难成势。这种“势”,是基层党建补齐短板之势,是基层党建全面过硬之势,是基层党建群众认可之势,更是基层党建形成“风景”之势。我们要坚持全局谋划、全域建强,把每个领域的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到底、抓到位,实现从“一点红”到“整片红”再到“全面红”,使党建“百花园”满园皆春。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对好传统、好经验的坚持和发扬,是巩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就是面对新形势、新时代、新变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是激活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现在个别单位有一种误区,觉得搞“创新”就是要把原来的工作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或者每年换个频道、搞个花样,关起门来“上网搜”、闭着眼睛“胡乱编”,绞尽脑汁地“包装”,搞“新瓶装旧酒”式的伪创新、假创新。这种“创新”,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客观、脱离了群众,热热闹闹不解决实际问题,浪费的是基层干部的精力,辜负的是基层干部的期望,失去的是广大群众的信心。我们要认识到,把常规工作抓到位就是创新,把难推进的工作落实好就是创新,把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好就是创新。我们提倡的创新,一定是有的放矢的创新,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创新,一定是持之以恒的创新,一定是有实际效果的创新。习惯从这个角度出发,从这个角度思考,从这个角度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就能取得更好成效。
    把握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务虚”是思想层面的认识,是要更好地了解中央在抓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务实”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是要更好地解决任务怎么落实,工作怎么结合。总书记说,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把握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是要解决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党建的基础和前提。党建的最大政绩必须体现在发展“第一要务”成果上,必须用发展的成果和成效来检验,否则就是“两张皮”,或者说“就党建论党建”“就党建抓党建”。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谋划、来推进,不仅要口号喊得响,更要行动抓得紧,不仅要理念跟得上,更要实践落得准,避免搞虚的融合、假的融入,经常性地看看我们的工作与大局贴得是不是最紧、切入是不是最准,及时对标对表、校正偏差。


    (苏州市委组织部王虎,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