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让希望更有希望
发布时间:2019-12-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11月25日,江苏举办“老支书精神”传承——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会上,与会同志观看了反映江苏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专题片《希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广大村书记作为组织放心的带头人、农村发展的领路人、群众满意的贴心人,既是全村人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而如何让希望更有希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迫在眉睫的工作。
    政治上给待遇,做到有奔头。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时,江苏一些优秀村书记被选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村书记反映,五年一次的乡镇换届进班子,他们等不到,也等不起。去年,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注重从优秀村书记中选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已成为《条例》明确的一项面更广、量更大、时间上更常态的制度性安排。我省宿迁市等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批进编不离岗、进取不停歇的优秀村书记活跃在乡间田头。在今年7月全省设区市委组织部长座谈会上,探索开展村书记职业化管理试点作为破解“七个之痛”关键举措也被提上议程。有理由相信,随着上下联动、多管齐下,村书记政治待遇的“天花板”必将被打破。
    经济上给保障,做到有盼头。2015年,江苏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所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今年3月,省委出台的《新时代江苏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中进一步明确,“到2021年底,村书记基本报酬不低于上年度所在县(区、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倍”。应该说,无论是过去的“2”,还是现在的“2.3”,都是最低的底线要求,也是为了彻底解决“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问题。我省苏北地区村书记基本报酬面上已经基本达标,但后顾之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某种程度上来说,“村书记没人想干”是个伪命题,如果在岗时给足待遇,离职时退有所养,不仅会有人想干,而且条件优秀的人也愿意干。
    培训上给机会,做到有想头。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江苏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形式,依托省党支部书记学院、各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对全省1.7万名村书记进行轮训。许多村书记反映,培训的内容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说明,村书记群体对培训的需求是渴望,通过培训也的确解决一些“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的问题。主题教育有期限,学习培训无止境。以前,群众只是希望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众更渴望产业是兴旺的、生态是宜居的、乡风是文明的、治理是有效的、生活是富裕的。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村书记带头去落实、去践行。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培训就是解决“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既压担子、又教方法,必然能够帮助村书记早上手、快出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大展身手。


    (宿迁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张行,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