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不妨“错位”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定走人才强国之路。人才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从2017年开始,武汉、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陆续出台人才新政,以“可落户、送房子、给补贴”等优厚政策为特点,吹响了新一轮城市人才竞争的“冲锋号”。随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争相加入,让这场人才竞争持续升温。作为经济后发城市,如何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保持定力、积蓄优势、后发先至,不妨在谋划推进上“错位”思考、灵活发力,勠力在人才竞争大潮中激流勇进、敢立潮头。
围绕发展主线探索产业“错位”布局,规划明晰的引才路径。要吸引人才必须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了,人才才有发展的空间。目前,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大部分地区都瞄准发展高收益产业,生物医药、乘用车整车制造、电商物流等“时髦产业”蜂拥而上,使产业合作和协同空间受限,未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互补。产业同质化和无序竞争,导致人才引进过于集中某一领域,或者像“撒胡椒面一样”地引进人才,反而加剧了区域内耗。因此,可探索在产业布局上与其他地区形成互补,实现行业细分领域的协作分工,清楚定位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向,引导智力集聚,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地域实际探索政策“错位”设计,构建有效的用才机制。政策工具能够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一些地方为应对各地频繁出台的“引才大招”,人才计划“年年出新”,人才资助“层层加码”,确实是对人才的极大吸引,也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但是,这种运动型思维驱动下的政策攀比会让欠发达地区负重前行,政策效力难以为继,政策红利也更多偏向处于人才结构塔尖的高端人才。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结合地域实际,形成与其他城市有区别的政策体系,注重思维的前瞻性、程序的透明性、落实的有效性,围绕高层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构建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政策机制,把人才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好、保障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围绕城市能级探索环境“错位”营造,形成独特的留才生态。实践证明,政策红利只是人才引进的“催化剂”而非“定心丸”,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的高低已不再是单纯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人才的流向。为集聚目标人才群体,大部分城市都在凸显其环境氛围的独特性。例如,上海彰显开放气息,杭州烙印创客基因,南京打造创新名城。因此,可结合城市能级特色,探索从提升环境要素和人才要素着手,进一步打响和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完善对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帮扶、区域金融市场、技术对接渠道、营商综合服务等,通过要素间良性互动,形成一个稳定成长、自我发展的良性人才生态系统,培育和涵养人才发展的特色“生态圈”,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淮安市淮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公务员局局长、人才办主任吴亚惠,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